《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Z050201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51,理论42,实验(见习)9,网络0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中医内科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护的知识与技能进 行内科疾病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它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整体护理、辨证施护为核心,对中医内科护理学进行系统的阐述。既具有丰富的现代护理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内科护理学包括了肺、心、脾胃、肝胆、肾膀胱、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八个章节三十二个病证的护理。用护理程序的框架贯穿其中,每个病证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症护理等方面对常见三十多个病症的护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运用临证思维方法,遵循中医护治原则,从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的名词术语;
(2)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3)识记临床常见病证的定义,理解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病人进行护理诊断,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及如何对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
2.建立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5)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1)具有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热爱中医专业,积极将中医理论及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熟悉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3.了解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2.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热病病证 第一节 风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温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风温的讨论范围、病因、证治分类、辨证要点。
3.了解风温的历史沿革、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
【教学内容】
1.风温的概念、历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及风温的讨论范围。
2.风温的病因(1)感受风热病邪(2)正气不足
3.风温的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重症可涉及胃、肠、心营
(2)病理传变:顺传、逆传
(3)病理转归 :①邪犯心营(逆传心包)②正不胜邪,正虚欲脱
4.风温的诊断:高热、咳嗽、或有气急、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血常规、
胸透、胸片及胸部听诊等。
5.风温的鉴别诊断:
(1)病证鉴别:与春温等病证的鉴别
(2)疾病鉴别:大叶性肺炎与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鉴别。
6.风温的护治原则:初期宜辛凉宣解,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传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后期肺胃津伤者予以清养肺胃之阴。
7.风温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邪犯肺卫
(2)邪热壅肺
(3)热入心营
(4)正虚欲脱
(5)肺胃阴伤。
8.风温的辨证要点:
(1)评估风温病理传变,以区分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估风温的顺与逆,估计预后
(3)评估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9.风温的主要护理问题:①发热;②咳嗽、咯痰、胸痛。
(3)潜在的厥脱:与热入心营,正虚欲脱有关。
10.风温的辨证施护。
11.风温的健康教育。
第二章 肺病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伤风、重伤风的概念,感冒的病因病
机,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感冒的护治
原则,感冒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感冒的发病季节、讨论范围,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
辨证要点。
3.了解感冒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感冒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感冒的认识及感冒的讨论范围。
2.感冒的病因:
(1)风邪为主因,兼夹它邪
(2)非时之气
(3)时行疫毒
3.感冒的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4.感冒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的早期相鉴别;
(2)一般(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5.感冒的护治原则:解表达邪。
6.感冒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4)体虚感冒 ①气虚感冒 ②阴虚感冒
7.感冒的辨证要点:
8.感冒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恶寒、发热②头痛③鼻塞、流涕④潜在心悸。
9.感冒的的辨证施护。
10.感冒的健康教育。
第二章 肺病病证 第三节 哮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哮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哮证的病因病机,掌握哮与喘的区别,哮
证的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哮证发作的先兆症状,哮证的诱发因素,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
理评估。
3.了解哮证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诊断的一
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哮证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哮证的认识及哮证的讨论范围。
2.哮证的病因: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体虚病后。诱因:气候突变,饮食
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3.哮证的病机:
①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②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
③发病机理: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④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不同,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时正虚和邪实并见。
4.哮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病证鉴别;
(2)疾病鉴别。
5.哮证的护治原则:发时攻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为原则。
6.哮证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
表方剂及常用药)
(1)发作期:可分为寒哮、热哮
(2)缓解期:可分为
7.肺虚、脾虚、肾虚。哮证的辨证要点:①评估发作期寒、热、风邪的偏盛;②评估缓解期肺、脾、肾病位的主次;③评估哮证发作的诱因;④评估哮证的寒热虚实。
8.哮证的主要护理问题:①胸闷气喘;②咯痰不爽。
9.哮证的的辨证施护。
10.哮证的健康教育。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目的要求】
1.掌握心悸、惊悸、怔忡的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心悸的主要护理诊断
与辨证施护;
2.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心悸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心悸的概念、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及心悸的讨论范围:
2.心悸的病因: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饮食不当;
(4)感受外邪;
(5)药物使用不当。
3.心悸的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4.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5.心悸的护治原则: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6.心悸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心虚胆怯;
(2)心血不足;
(3)阴虚火旺;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6)心血瘀阻。
7.心悸的辨证要点:
(1)评估心悸的虚实主次;
(2)评估心悸的脉象变;
(3)评估心悸的轻重。
8.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悸动不安;②夜寐不安;③药物不良反应;④潜在厥脱。
9.心悸的辨证施护。
10.心悸的健康教育。
第六章 第二节 胸痹
【目的要求】
1.掌握胸痹的概念、护治原则、辨证要点及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胸痹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胸痹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胸痹的概念、历史沿革、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讨论范围。
2.病因:
(1)年老体虚
(2)寒邪内侵
(3)饮食不当
(4)情志失调
3.病机:心脉闭阻不畅。
4.病位:心,涉及肝、脾、肾。
5.诊断及鉴别诊断: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与胃痛、悬饮相鉴别。
6.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辨病情轻重。
7.护治原则:
(1)祛邪治标
(2)扶正治本。
8.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阴寒凝滞
(2)心血瘀阻证
(3)痰浊壅塞
(4)气阴两虚
(5)心肾阴虚
(6)阳气虚衰证。
9.主要护理问题:①胸闷、胸痛 ②潜在厥脱③便秘④焦虑。
10.辨证施护: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对症护理。
11.健康教育。
第六章 第五节 中风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概念、病因病机、诱发因素、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
施护,以及急救护理措施。
2.熟悉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中风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中风的概念、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及中风的讨论范围。中风又名卒中,
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
病证,病轻者无昏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2.中风的病因:积损正衰;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3.中风的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4.中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风与痫证、厥证的鉴别。
5.中风的护治原则:中经络者,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的闭证,
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6.中风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
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
(2)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脱证;
(3)恢复期: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
7.中风的辨证要点及评估:①评估中风的发病原因;②评估中风之中
经络与中脏腑;③评估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④评估中风之虚实;⑤
评估病势的顺逆。
8.中风的主要护理问题:①神志昏蒙;②半身不遂;③言语蹇涩;④生活自理能力下降;⑤潜在的并发症。
9.中风的辨证施护。
10.中风的健康教育。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三节 泄泻
【目的要求】
1.掌握泄泻的概念、发病季节、病因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健康教育;
3.了解泄泻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及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
【教学内容】
1.泄泻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及泄泻的讨论范围。
2.泄泻的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3.泄泻的病机:脾病湿盛。
4.泄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5.泄泻的护治原则:运脾化湿为主。
6.泄泻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暴泻 ①寒湿内盛 ②湿热伤中 ③食滞肠胃
(2)久泻 ①脾胃虚弱 ②肾阳虚衰 ③肝气乘脾。
7.泄泻的辨证要点:
(1)评估病情的轻重;
(2)评估寒热虚实;
(3)评估大便的性状、气味等特点;
(4)评估久泻的类型。
8.泄泻的主要护理问题:①泄泻;②腹痛、腹胀;③潜在的肛周皮肤受损;④潜在的虚脱。
9.泄泻的辨证施护。
10.泄泻的健康教育。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二节 黄疸
【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概念,阳黄、阴黄、急黄的含义,黄疸的病因病机、护治原
则、主要护理诊断与辨证施护。
2.熟悉黄疸的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辨证要点。
3.了解黄疸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黄疸的概念,阳黄、阴黄、急黄的含义,历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黄疸
的讨论范围。
2.黄疸的病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不节;
(3)脾胃虚寒;
(4) 病后续发;
(5)砂石、虫体阻滞胆道。
3.黄疸的病机:
(1)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
(2)病理因素以湿为主;
(3)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肌肤;
(4)病理性质有湿热和寒湿两端;(5)阳黄、阴黄、急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6)病理转归: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急黄热毒炽盛,常危及生命;阴黄病情缠绵,预后较差,若病人久治不愈,气血瘀滞,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4.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病证鉴别:与萎黄、黄胖相鉴别;
(3)疾病鉴别:溶血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5.黄疸的护治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6.黄疸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
(2)急黄
(3)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滞)等证型。
7.黄疸的辨证要点:
(1)评估阳黄、阴黄和急黄;
(2)评估阳黄中湿热的偏重;
(3)评估黄疸的真假,以别灯黄、识老黄、排假黄。
8.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①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恶心,呕吐:③忧虑、悲观:
9.黄疸的辨证施护:
10.黄疸的健康教育。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目的要求】
1.掌握水肿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辨证要点、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2.熟悉水肿的讨论范围、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3.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历史沿革、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讨论范围。
2.病因
(1)风邪袭表
(2)疮毒内侵
(3)感受水湿
(4)饮食不当
(5)劳欲体虚
3.病机:
(1)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
(2)主要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
(3) 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化。(4)病理转归
4.诊断及鉴别诊断: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5.护治原则 :
(1)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
(2)阴水:健脾、温肾利水。
6.证治分类:
(1)阳水①风水泛滥②湿毒浸淫③水湿浸渍 ④湿热壅盛
(2)阴水①脾阳虚衰②肾阳衰微。
7.辨证要点
(1)评估水肿的症状、体征和预后
(2)评估水肿的阴阳属性
(3)评估病史。
8.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①水肿 ②潜在感染 ③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
9.健康教育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 痹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辨证要点、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2.熟悉痹证的讨论范围、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
3.了解痹证的历史沿革、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1.痹证的概念、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及痹证的讨论范围。
2.痹证的病因:内因正气薄弱和风、寒、湿、热等外邪有关。
3.痹证的病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4.痹证的诊断:从临床表现、病史及辅助检查三方面简述本病的诊断方法。
5.痹证的鉴别诊断:注意与痿证相鉴别。
6.痹证的护治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7.痹证的证治分类:(每一证型主要包括症状、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代表方剂及常用药)
(1)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
(2)风湿热痹。
8.痹证的辨证要点:
(1)评估病邪偏胜;
(2)评估寒热类别;
(3)评估证候虚实。
9.痹证的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从病情观察、生活起居、饮食护理、服药护理、情志护理等方面介绍做好关节疼痛及胸闷、心悸等常见症状的护理措施,强调用药护理的重要性,尤其注意应用毒性较大的或虫类药物治疗时,护士应注意这两类药的毒副反应和应对措施。
10.痹证的健康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临床常见病证的概念、护治原则;护理评估及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而难点在于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中医
临床各科常见护理问题的专业能力、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正文〔宋体小四号字,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50字左右。说明学生能学到哪方面知识,重点培养哪方面技能(能力),并具体说明本门课程着重完成培养计划中哪项培养要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程的理论课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1.理论授课: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讲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选择每个系统典型病证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各个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及辨证施护等内容。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较为直观地展示病证典型的症状特点,如哮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先兆表现等,可借助视频、图片等的综合应用展现给学生看,将抽象难记的病因病机绘制成病因病机示意图,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系统地理解疾病发展过程。
2.案例式教学:每个系统安排1-2个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课。用多媒体提前向学生展示具体案例,学生8-9人/每组,每组完成相对应的任务,由组长组织讨论并派专人记录。其中指导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必要时参与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或几名同学上台,进行汇报,重点对病案进行分析,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健康教育。每组汇报不少5分钟。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病例讨论结果给出总结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PBL"学习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讨论前1周左右,将精选好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发给学生,并提出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的思考题。学生8-9人/每组,,并选组长1名。在课前对案例进行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总结记录后,由组长交给老师。学生针对案例对本节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临床实践知识的发挥。同时,针对每组意见互相提出问题,指出不同意见及见解。最后,任课教师对各组的意见进行评析,指出对错及注意问题,并进行临床扩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内容 | 学时分配 |
绪论 | 1.中医内科护理学定义、性质和范围 2.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3.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4.中医内科护理学基本内容 | 3 |
第一章 | 第一章 热病病证 第一节 风温 | 3 |
第二章 | 第二章肺病病证 第一节 感冒 | 3 |
第二章 | 第二章 肺病病证 第三节 哮证 | 3 |
病案分析讨论1和布置课堂作业 | 3 | |
第三章 |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 3 |
第三章 |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二节 胸痹 | 3 |
第三章 |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五节 中风 | 3 |
病案分析讨论2 | 3 | |
第四章 |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三节 泄泻 | 3 |
第五章 |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二节 黄疸 | 3 |
第六章 |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肿 | 3 |
第七章 |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四节 消渴 | 3 |
第八章 |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 痹证 | 3 |
病案分析讨论3和布置课外作业 | 3 | |
期考 | 3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考考试成绩占60%。
3.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考核结合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评价采以闭卷考核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将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情况、团队合作、病案讨论参与情况、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及个人表现等结合起来进行考评。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特色),徐桂华,张先庚,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资料:国家精品课资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