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营养学

教学设计-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发布时间:2017-10-10 10:36:04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设计文案

 

 

 

 

 

 

 

 

 

讲授课程:临床营养学

章节名称: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教案主题:临床营养基础

适用专业:护理类专业(中职升本)

 

 

 

 

 

 

 

 

 

 

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临床营养学》

课程章节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授课学时

9

授课专业

护理(中职升本)

授课年级

二年级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2. 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分类、营养学意义、膳食来源及供给量。 

(二)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搭配不同的食物。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临床营养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对身边食物的关注度,学会用营养学专业知识分析营养成分。

二、教学思想

本人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注重“如何教”,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学”。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分析,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讲授法,头脑风暴法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设计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给学生呈现了脉络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习的内容。通过多种形成性评价方法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为学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课包括以下八个部分的内容:第1节 能量;第2节 碳水化合物;第3节 蛋白质;第4节 脂类;第5节 维生素;第6节 矿物质;第7节 水;第8节 膳食纤维。

内容较为简单,通俗易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量的食物来源及其供给比例。氮平衡的概念和意义,脂类、脂肪、脂肪酸的区分。维生素A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维生素B1的缺乏症临床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食物的血糖指数及其现实意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

难点:能量的来源。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及指导意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互补作用,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脚气病的临床症状讲解。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钙和铁等矿物质的缺乏症。

3.学情分析

 (1)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学(中职升本)大学三年级学生,学生的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等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2)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行思考的方法与能力。

(3)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强。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学策略

这是一次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的基础课,内容不能理解,但单纯枯燥的知识讲解,不利于知识的接受和记忆,显得呆板枯燥,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本课以视频为引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以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对临床营养学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知识点时,多举例,多用图片和生动的生活化案例对比讲解,学生容易掌握,有效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也穿插一些小提问,起到提神,唤起思考,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

最后设置小结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整堂课,应用了图片、图表、案例、文本等多种教学多媒体资源,采用了提问、讨论等自主互动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运用在临床医学案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9学时

 

 

 

 

     简单阐述如下表所示:

 

 

 

 

 

 

 

 

 

 

 

 

 

课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人入胜

 

新知讲解

 

 

 

 

 

 

 

 

 

 

 

 

 

 

 

 

 

前 言:介绍本课多媒体教学的听课与记录方法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能量

一、概述

1.热能

2.来源

二、人体能量消耗                  

1.基础代谢(BM)

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TEF)

3.各种活动:是人体能耗的主要部分

三、能量供给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

一、概述

组成、意义

二、糖类的分类与生理功能  

(一)分类(4类)

单糖、双糖、寡糖、多糖

(二)生理功能

三、食物的血糖指数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三节 蛋白质

一、概述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重点)

三、蛋白质组成及必需氨基酸

 

第四节 脂类

一、概述

概念: 脂类是脂肪(fat)和类脂(lipoids)的总称。

特点: 难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问题: 脂肪摄入过多

二、种类及生理功能

(一)脂类的分类

1.中性脂肪(甘油三脂):甘油 + 脂肪酸

2.类脂(定脂):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重点)

三、必需脂肪酸(重点)

 

第五节  维生素

一、概述                

(一)维生素的分类

(二)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二、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              

三、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维生素C

 

第六节 矿物质

一、概述                

二、常量元素                

三、微量元素            

小结

 

幻灯片播放:引入视频

 

 

教师提问:热能的来源是什么?

 

 

 

 

教师举例讲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

 

 

 

 

 

图文解释

 

 

 

 

 

 

 

 

 

 

 

教师讲解:脂类与类脂的区别。

 

 

 

 

 

 

教师讲解:卫生素的分类依据

 

 

 

 

 

 

 

 

 

思考后回答,听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师生互动,学生听讲解

 

 

 

 

 

 

 

 

 

师生互动,学生听讲解

 

 

 

 

 

 

 

 

 

 

 

 

 

 

 

 

 

 

 

 

 

师生互动,学生听讲解

以临床营养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逻辑关系必须明确前因后果。

 

 

举例讲解

 

 

 

 

 

 

 

 

进行知识点总结,分析难点。

 

 

 

 

 

 

 

 

 

 

 

 

进行知识点总结,分析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章节的大标题及小标题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七、课下互动

在微信群、QQ群随时回答解决同学的问题。

八、学习资源:

1. 教材:《临床营养学》张爱珍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的主要教材。

2.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3.网上教学平台:通过QQ群和微信群,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网络学习资源:http://www.cnsoc.org/(中国营养学会);

 

九、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指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

 

十、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表示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授课方法、内容的前沿性、课堂气氛活跃都表示基本满意。

   自我评价:本次课基于问题式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贴近临床,联系实际,突出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能用启发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师生互动。

 

十一、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补充):

  本课程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视频、图、文、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紧紧围绕“临床营养”这一主题进行讲解。

  学生在课堂中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与教师进行互动活动时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现自我。而老师充当的只是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点拨疑难的辅助者角色,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后,训练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