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教研室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临床护理教研室 “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实现西部一流,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紧跟学校步伐,研究文件精神,科学制定本教研室“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本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正高1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全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师队伍结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合理,数量充足,发展趋势良好。
(二)教改科研基础牢固
近5年来,本教研室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科研立项课题共7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参与编写教材3部;教学成果奖3项。
(二)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方面,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教改科研方面,高层次、高水平的课题和论文较少;教学管理方面,教研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思路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学校及学院的发展需求,树立以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研室的工作质量。
三、主要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不断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努力构建教师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计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学历、年龄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师资队伍。
2.重点建设内容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配合学院实施教学师资“专兼结合”培养计划。合理安排专职教师假期下临床实践;对兼职教师做好集体备课、定期培训和督导等工作。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做好“传、帮、带”工作。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均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带教和指导。每年选派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
每年轮流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交流及培训班,与达到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5年内培养骨干教师5-8名,全面提升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
为了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每年选派1-2名教师进修海外访学。通过5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20%左右。配合学院开展协同育人新模式,计划选派1-2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青年教师学历,促进和带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二)教学科研工作建设
1.建设目标
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着力加强课程与实训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教学工作要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教研室要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将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一个台阶。大力推进课程建设,5年内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占专业主干课程的10%;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1-2项;鼓励教师撰写并公开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实现中文核心期刊年均2-3篇,发表SCI论文1-2篇;编写实践教材1部。
2.重点建设内容
(1)教学管理
充分发挥教研室二级督导监督管理作用,开展对各教学及管理环节有效的检查与评估;根据学院教务要求及教研室评估指标,逐步完善教研室各项管理工作。
(2)课程建设
利用教师海外学习的交流和经验,推动双语教学建设,计划以《儿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为试点,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根据课程特色,组建相应教学团队,推进特色课程的专业品牌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同时,计划年内初步完成各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5年内完善相应教学资源及题库建设。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优化实验、实训课程的内容及评价方式,达到各课程均开展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训项目比例逐年上升。
(3)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鼓励教师在教学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课程间的联系,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临床护理的知识点,编写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实验指导用书。
(4)教学改革
根据“加强专业基础、突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计划开展信息化教学,多元化考核方法、课程内容整合,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开展翻转课堂、微课堂建设等。
(5)科学研究
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探索促进科研开展的思路与举措,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撰写并公开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临床护理教研室
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