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Z0502003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120总学分 8 实验学时 9 实验学分 0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
适用专业: 护理学专业
开课单位、教研室:护理学院 护理教研室
实验项目总数 3 其中验证性 0 综合性 4 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0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通过在内科护理学各系统疾病典型病例分析和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实验和实训,巩固内科护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内科护理的技术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护理程序的实施质量,训练学生制定护理计划的思路,提高临床独立思维、独立动手、独立操作的工作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能够制定常见内科疾病病人的护理计划,能独立完成内科护理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能完成呼吸功能锻炼、吸入器使用、心电监护、简易血糖仪的使用、胰岛素笔的使用等专科护理,并提高内科常见急诊的抢救与配合的应急能力。
实验教材:《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护理学综合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广西人民出版社
实验教学目标与内容
实验一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实验目的】
1.能应用临床思维方法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分析病情。
2.能正确指导病人进行有效排痰及呼吸功能锻炼
【实验内容】
【案例】
张先生,72岁。反复咳嗽、咳痰伴气促25年,近2年来症状加重,冬季明显,发作时出现心悸、下肢水肿,2周前受凉后咳嗽,气促加重,咳黄色痰,心悸,夜间不能平卧。吸烟史30年,每日10多支,否认饮酒史。
体格检查:T 38.8℃,P 118次/分,BP 14 / 8kPa。慢性病容,营养中等,神志清晰,端坐呼吸,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肺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散在较多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剑突下,心率118次/分,律齐,心音低远,三尖瓣区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A2。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肋下2cm,剑突下5cm,质软、光滑,肝颈回流征阳性。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50g/L,红细胞4.6×1012/L,白细胞15.0×1012/L,中性粒细胞0.85,淋胞0.11。血生化示血清K+ 4.3mmol/L,Na+138mmol/L,CL- 105mmol/L。胸部X线片:两肺透亮度增高,纹理增多呈网状,肋间隙增宽,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9mm,右前斜位肺动脉圆锥凸起。ECG: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电轴右偏+120。动脉血气pH 7.35,PaC02 7.20kPa(54mmHg),PaO2 5.60kPa(42mmHg)(吸空气)。
1.案例讨论
(1)请对该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并分析病情。
(2)该病人是否需要给氧?为什么?若需给氧,氧流量多少?
(3)该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有哪些?
(4)该病人是否需要做胸部物理疗法?其包括哪些内容?
(5)如何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2.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析。
3.技能训练
(1)指导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适应证: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咳嗽的病人。
◆方法
1)根据病情需要,取舒适体位(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行5~6次深呼吸,于深吸气末屏气,继而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
2)或病人取坐位,两腿上置一枕头,顶住腹部(促进膈肌上升),咳嗽时身体前倾,头颈屈曲,张口咳痰将痰液排出。
3)亦可嘱病人取侧卧深屈膝位,有利于膈肌、腹肌收缩和增加腹压,且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
4)对胸腹部外伤或手术后病人,应避免咳嗽而加重伤口疼痛,可采用双手或用枕头轻压伤口两侧,起固定和扶持作用,以抵消咳嗽所致的伤口局部牵拉和疼痛;对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止痛剂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2)胸部叩击
◆适应证: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病人。
◆禁忌证:咯血、低血压、肺水肿、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及有病理性骨折史者,禁做叩击。
◆方法 。
1)叩击前准备:向病人作简要说明,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并进行肺部听诊以明确痰鸣音或湿啰音。
2)取体位、叩击: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护士两人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屈,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震动气道,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以进一步促进痰液排出。
3)叩击中观察:操作时注意观察病人反应,观察咳嗽、排痰情况。
4)叩击后护理:协助漱口或口腔护理,复查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注意事项
1)叩击力量:要适中,以病人不感疼痛为宜,若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手法正确,若出现打实体的声音则说明手法错误。
2)叩击部位:应避开乳房和心脏,勿在骨突起部位进行,如胸骨、肩胛骨及脊柱。叩击时要避开纽扣等。
3)叩击时间:每侧肺叶反复叩击1~3分钟,每次叩击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安排在餐前进行,并在餐前30分钟完成。
(3)腹式呼吸
◆方法
1)体位:指导病人采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练习时病人可一只手置于另一只手置于胸部以感受自己的呼吸是否正确。
2)吸气:吸气时用鼻吸人,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吸气末自然且短暂地屏气,造成一个平顺的呼吸形态,使进入肺的空气均匀分布。
3)呼气: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呼深吸,以增进肺泡通气量。
4)时问:理想的呼气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2~3倍;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训练2次。熟练后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不自觉的呼吸习惯。
(5)缩唇呼吸
◆方法
1)吸-呼: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而缓慢地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2)吸-呼时间:吸、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15分钟,:练2次。
【思考题】
1.查阅文献,呼吸功能锻炼还有哪些方法?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给氧方法有何异同?请总结。
实验二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实验目的】
1.能应用临床思维方法对循环系统疾病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分析病情.
2.能正确概述心电监护仪的结构、功能和维护保养方法。
3.能正确实施心电检测技术。
4.能正确说出心电监护的目的、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
【案例】
患者,65岁。主诉:胸闷、心悸伴头晕2小时。入院检查:体温36.7℃,脉搏200次/分,血压
100/70mmHg,神志清楚,检查配合。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医嘱:心电监测。
【实验程序】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1、正确指导患者:
(1)告诉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2)告诉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拍皮肤情况,如有痒痛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3、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
4、全过程动作熟练、规范,符合操作原则
程序 | 规范项目 |
操作前准备 | 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
2.核对医嘱、治疗单(卡) | |
3.评估:(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心前区皮肤情况 (2)患者周围情况、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心电监护仪器的性能是否良好(3)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 |
4.洗手,戴口罩 | |
5.用物准备:用物准备:手消毒液、心电监护仪、清洁治疗盘内放置一次性粘贴电极3~5片、纱布、剃毛刀、皂液、电源插板 | |
操作流程 |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
2.向患者告知操作配合要点。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 | |
3.连接各种导线,连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心电监护仪是否正常,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护仪导联线上 | |
4.暴露患者前胸,用细砂纸或纱布擦净粘贴电极部位皮肤,如果需要给予剃毛,再清洁皮肤 | |
5.在电极安放前先安上弹簧或掀钮,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避开除颤部位 | |
6.根据情况选择最佳导联,(Ⅱ或V),设定带宽(滤波或监测)、调节振幅、报警上下限。保证监测波清晰、无干扰 | |
7.观察心电示波性质,有无心律失常 | |
8.帮助取舒适体位,整理病床单元,整理用物,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观察电极周围皮肤情况,致谢 | |
9.停止心电监护时,向患者告知,取得合作 | |
10.关机、断开电源 | |
11.取下电极片,清洁局部皮肤 | |
11.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 |
1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致谢 | |
13.洗手 | |
14.记录 | |
操作后 | 1.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分类整理使用后物品 |
2.正确指导患者: (4)告诉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5)告诉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6)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拍皮肤情况,如有痒痛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 |
3.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 | |
4.全过程动作熟练、规范,符合操作原则 | |
回答要点 | 目的:1.监测心率,发现和识别心率失常;2.观察起搏器功能 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取平卧或半卧位。观察心率、心律波形,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患者更换体位时,妥善保护导联线;3.注意保暖。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铃声;5.注意观察电极周围皮肤 |
实验三 血糖仪的使用
【实验目的】
1.能正确使用血糖仪
2.能正确有效采血
3.正确说出血糖仪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
【案例】
刘女士,65岁。主诉:多饮多食伴消瘦半年。检查:空腹血糖16.3mmol/L,尿糖(+++)。诊断:2型糖尿病。医嘱:监测血糖。
【实验程序】
测量微量血糖技术操作流程
程序 | 规范项目 |
操作前准备 | 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
2.核对医嘱与检验单 | |
3.评估: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 (2)解释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 |
4.洗手,戴口罩 | |
5.用物准备:手消毒液、清洁治疗盘内置血糖仪、试纸、酒精、棉签、采血笔、采血针、盛污物容器、利器盒、血糖监测记录单,检查血糖仪和采血笔的性能,确定血糖仪的编码与试纸上的编码一致 | |
操作流程 | 1.携带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
2.告知患者配合方法,协助取舒适体位 | |
3.安装采血笔,确认患者是否符合空腹或者餐后2h血糖测定的要求 | |
4.调节采血针刺入深度 | |
5.选择采血部位(指端两侧),用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 | |
6.将一张试纸插入血糖仪,开启血糖仪(遵循血糖仪生产商关于血糖仪使用方法的说明) | |
7.用采血针采血 | |
8.将血滴在试纸上,使测试区完全变红 | |
9.按压采血点,指导患者继续加压1~2min | |
10.读数记录,数值异常时通知医生 | |
1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及用物,向患者致谢 | |
11.洗手 | |
12.记录 | |
操作后 | 1.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分类整理使用后物品 |
2.正确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目的(2)指导患者穿刺后按压时间1~2min(3)对需要长期监测血糖的患者,可以教会患者血糖监测的方法 | |
3.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 | |
4.全过程动作熟练、规范,符合操作原则 | |
回答要点 | 1.目的: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测血糖前,确认血糖仪上的号码与试纸号码一致 2.确认患者手指酒精干透后实施采血 3.滴血量应使试纸测试区完全变成红色 4.避免试纸发生污染 |
实验四 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实验目的】
1.能正确对病例中的病人资料进行健康评估。
2能正确识别异常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指标,并对病情作出分析。
3.能正确使用胰岛素笔,并能说出使用胰岛素笔的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
【案例】
王女士,30岁,以“恶心、呕吐、气促8小时主诉入院。糖尿病史10年,自行停药45天。查体:T36.5℃,P89次/分,R 24次/分,BP 108/65mmHg,神志清楚,精神倦怠,较烦躁,呼吸浅促,全身大汗,皮肤干,弹性差,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不齐,心率89次/分,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化验:急查尿素18.7mmol/l,K+6.2mmol/L,Na+123.9mmol/L, Cl-89.1mmol/L,Ca2+1.97mmol/L,空腹血糖25.9mmol/L。尿常规:尿比重1.030(正常1.018),尿糖“+++”酮体“+++”。头颅CT正常,胸片正常,心电图正常,血气分析结果:PO2133.6mmHg,PCO213.2mmHg,PH 7.220,二氧化碳结合力12.2mmol/L,BE-19.5mmol/L,血常规白细胞17.3×109/L,红细胞3.14×1012/L,血红蛋白78g/L。
【实验程序】
1.案例讨论
(l)请归纳出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做出解释。
(2)糖尿病有哪些急、慢性并发症?该病人发生了哪些并发症?
(3)目前病人的首要治疗是什么?
(4)病人在饮食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5)如何对该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2.针对病例及问题,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析。
3.技能训练胰岛素笔的使用。
王女士人院后,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遵医嘱进行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后,血糖控制平稳,予院外继续胰岛素控制血糖 。
◆适应症:适用于需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胰岛素注射笔操作流程
程序 | 规范项目 |
操作前准备 | 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
2.核对医嘱与检验单 | |
3.评估: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 (2)解释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 |
4.洗手,戴口罩 | |
5.用物准备:手消毒液、清洁治疗盘内置胰岛素笔、胰岛素针头、酒精、棉签、盛污物容器、必须检查胰岛素笔芯外观有无异常、是否有足够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有效期、核对胰岛素剂型是否正确,若从冰箱拿出,需提前30分钟取出,室温下回暖。 | |
操作流程 | 1.携带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
2.告知患者配合方法,协助取舒适体位 | |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腹部吸收最快。检查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 | |
4.使用手消剂后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直径大于5CM,待干 | |
5.再次核对胰岛素名称、剂型。75%酒精消毒笔芯前端橡皮膜。 | |
6.正确安装胰岛素笔用针头,手法正确。(平行方向安装针头) | |
7.排气。调节剂量2U,针尖垂直向上,手指轻弹笔芯架数次,按压注射键,见一滴胰岛素从针头溢出,即可。若无药液溢出,重复上述操作 | |
8.调节剂量。旋转剂量调节旋钮,调至所需注射剂量。 | |
9.皮下注射。选择合适的注射手法:医院目前选用BD 31G(5mm)针头,原则上不需捏皮,垂直90度进针。但遇极度消瘦患者,考虑存在肌肉注射风险,应捏皮注射。(左手食指及拇指捏起皮肤,右手垂直进针) | |
10.注射完毕,针头在皮下停留10秒钟以上,继续按住推键,直至针头完全拔出。 | |
11.按压注射部位。用干棉签按压针眼30秒。 | |
12.针头规范丢弃。注射完毕后,套上大针头帽,卸下针头。废弃针头,扔利器盒。 | |
13.安置病人,整理用物,告知进食时间。 | |
14.洗手 | |
15.记录 | |
操作后 | 1.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分类整理使用后物品 |
2.评估胰岛素的剩余量,是否够下次使用,若不足联系医生。 | |
3.若为短效胰岛素,观察患者是否及时进餐。 | |
3.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 | |
4.全过程动作熟练、规范,符合操作原则 | |
回答要点 | 目的:通过外源性胰岛素的注射,降低血糖,促进脂肪、糖元、蛋白质的合成。 注意事项: 1.注射针头一次一换 2.若为预混胰岛素,注射前必需正确摇匀。(方法:笔平放手心,水平滚动10次以上,然后用双手拿笔,通过肘关节与前臂的上下摆动10次以上,轻轻摇晃后,使瓶内药液充分混匀,呈均匀一致的云雾状液体方可。 3.注射部位选择正确(腹部注射离脐5cm以外,每次注射点的间距应在1cm以上,,避开硬结、疤痕、感染处) 4.胰岛素的存储及开瓶后使用时间 5.低血糖的表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