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18章 常用抢救技术
教学设计
讲授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
章 节 名 称:第十八章 常用抢救技术
适用专业:护理本科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
第十八章 常用抢救技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 |
|||||||||||||||
课程 |
急危重症护理 |
授课班级 |
大学本科三年级 |
授课时数 |
3 |
|||||||||||
设计者 |
|
所属学校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课包括以下内容:①常用通气技术②Heimlich手法③除颤仪使用 |
||||||||||||||||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
||||||||||||||||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
||||||||||||||||
|
||||||||||||||||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
||||||||||||||||
知识点 编 号 |
学习 目标 |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
|
|||||||||||||
1 |
感知 |
气道意外情境 |
|
|||||||||||||
2 |
掌握 |
简易呼吸气囊使用方法、哈姆立克法 |
|
|||||||||||||
3 |
领会 |
非同步电除颤、哈姆立克法抢救措施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
|
|||||||||||||
4 |
分析 |
气道异物的并发症 |
|
|||||||||||||
5 |
应用 |
能运用相关知识迅速做出临床决策 |
|
|||||||||||||
|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 目 |
内 容 |
|||||||||||||||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
|
|||||||||||||||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
||||||||||||||||
教学对象是医科院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两年的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学习,具备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对于常见抢救手段,有所了解,但没有系统的理论认知,但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理论基础扎实,但心理素质欠佳,羞于在公众面前进行操作演示,思考决策与行事不够独立果断,这对就能突发事情的抢救而言非常不利。 |
||||||||||||||||
四、教学方法 |
||||||||||||||||
1.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针对学生的情况,将本课零散的抢救技术整合到一个完整的因气道异物致心搏骤停的案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课堂,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心境代入情景,以情景故事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分析气道意外的施救流程和操作要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操作演练,进而掌握这门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快速反应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的目的。 |
||||||||||||||||
2.板书设计 |
||||||||||||||||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 病情评估→鼓励自救→第一目击者拨打120 丧失意识者由第一目击者实施哈姆立克法→呼吸心跳停止者→心肺脑复苏流程 |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
|||||||||||||||
3.教学互动环节 |
||||||||||||||||
课上互动: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老师实时指导 课下互动:(互动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2.在微信群、QQ群随时回答解决同学的问题。 |
||||||||||||||||
4.教学环境设计(本内容可选择) |
||||||||||||||||
理论一体化教室 |
||||||||||||||||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
||||||||||||||||
知识点 编 号 |
学习 目标 |
媒体 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教学 作用 |
使用 方式 |
所 得 结 论 |
占用 时间 |
媒体 来源 |
||||||||
1 |
感知 |
图片 |
病例资料 |
G |
A |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
10分钟 |
引用 |
||||||||
2 |
掌握 |
图片 文本 视频 |
哈姆立克法、气道管理方法、非同步电除颤 |
D |
E |
掌握常用抢救法流程及操作 |
110分钟 |
引用、自制 |
||||||||
3 |
领会 |
图表 图片 文本 |
气道管理、除颤的理论依据 |
F |
C |
临床思路 |
20分钟 |
引用、自制 |
||||||||
4 |
分析 |
文本 |
气道异物并发呼吸心跳停止抢救要点 |
J |
G |
掌握规律和方法很重要 |
10分钟 |
自制 |
||||||||
5 |
应用 |
文本 |
课外练习与小结 |
J |
I |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又得到巩固提升 |
10分钟 |
自制 |
||||||||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
||||||||||||||||
五、学习资源 |
||||||||||||||||
1.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张波,桂莉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书:2005、2010、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此书中采用彩色图文结合,有清晰的抢救流程图,便于记忆)。 2.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3.网上教学平台:通过QQ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群,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BB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
||||||||||||||||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依据 |
||||||||||||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
播放影片: 小芳,1岁半。在家中边玩边吃花生,突然停止玩耍,双手扼颈,剧烈咳嗽,表情痛苦。 老师提问: 请问你在现场应该怎么办? |
同学相互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 |
视频播放 |
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和解释中找出其认知偏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 |
||||||||||||
二、分清主次,快速决策 |
解决气道阻塞是重点。第一目击者立即采用哈姆立克法进行抢救 |
跟随老师的进度在模型人上演练每一个操作环节,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个步骤 |
理实一体教学 |
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紧迫性的理解。树立分秒必争的抢救意识。 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和技能 |
||||||||||||
三、剧情扭转,病情恶化 |
未能第一时间清理呼吸道,急送至医院时已意识不清,突发心搏停止 |
根据老师提供的剧情提示,小组自行决定下一抢救措施 |
PPT 模型人 除颤仪等 |
训练快速判断病情及快速决断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小组内默契 |
||||||||||||
四、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
课件展示: 完整抢救流程 |
学生根据标准流程,反思小组之前的救护过程 |
PPT |
自主小结有利于知识整理与记忆 现场反馈能有利于错误的及时纠正。 |
||||||||||||
五、课后作业 |
案例分析
|
规定时间上交作业 |
|
相似的案例反复练习,有利于知识“举一反三” |
||||||||||||
七、教学效果评价 |
||||||||||||||||
形成性评价: 1.课堂提问和课下思考题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前期学过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突发状况临床决策感到有一点难度。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情感教育,亲近学生,受到学生的喜爱。 |
||||||||||||||||
自我评价: 人的感知觉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将视听触等各种知觉刺激材料以一定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借由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引导和贯穿教学全过程。急救护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所以将教学活动机械地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是不可取的。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参考认识学习理论、技能自动化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一个尽可能逼真的医学模拟教学场景,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心理资源,眼手脑并用,以达到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
||||||||||||||||
八、教学反思、总结 |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常用的急救技术不应该只局限于医学院校,急救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治病”,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侧重于“疾病”的医疗模式,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旦要培养他们的救护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宣教及人文关怀的个人素质。 |
||||||||||||||||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
||||||||||||||||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总-分-总的操作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快地形成肌肉记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眼手脑脱节的情况。 教学的方法:以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模拟真实的场景和抢救现场的紧张氛围,让学生扮演第一目击者及施救者的角色,有利于训练他们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救援能力和分秒必争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