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急救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8章 心脏停搏与心肺脑复苏BLS

发布时间:2017-10-10 15:08:07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设计

 

 

 

 

 

 

 

 

 

 

讲授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

章 节 名 称:第八章 基础生命支持

适用专业:护理本科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第八章 基础生命支持(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

 

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

授课班级

大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时数

4

 

设计者

梁丰

所属学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心脏骤停的概述2、基础生命支持流程理论与操作。

教材首先引出心脏骤停的机制和概要,之后论述基础生命支持的抢救流程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 知识目标
  2. 了解心血管意外患者“生存链”。
  3. 了解呼吸心跳停止的临床表现。
  4. 说出成人单人CPR的操作流程。
  5. 能力目标
  6. 能够快速识别呼吸心跳停止。
  7. 能够流畅地按流程进行抢救。
  8. 能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9. 情感目标
  10. 培养学生在抢救过程中分秒必争的意识。
  11. 提高学生在紧急状态下工作的心理素质。
  12.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的道德情感。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感知

心血管意外情境

 

2

掌握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3

领会

心血管意外抢救措施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4

分析

心血管意外发生的病因

 

5

应用

能运用相关知识迅速做出临床决策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教学重点

  1. 基础生命支持施救流程
  2.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操作

 

教学难点

  1. 第一现场快速评估
  2. 生存链的启动
  3. 持续有效胸外按压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教学对象是医科院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两年的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学习,具备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对于心肺复苏技术,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宣传而有所了解,但对心肺复苏没有系统的理论认知,更不能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理论基础扎实,但心理素质欠佳,羞于在公众面前进行操作演示,思考决策与行事不够独立果断,这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而言非常不利。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课程在学习环节上,能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扮演第一目击者和施救者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心境代入情景,以情景故事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分析心血管意外的施救流程和操作要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操作演练,进而掌握这门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快速反应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右侧为多媒体屏幕,左侧为板书部分

黑板左侧书写心血管急救生命链: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承载信息量大,便于处理图片、利于内容的全面阐述等特点,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互动环节

 

课上互动: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老师实时指导

课下互动:(互动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评价)

  1. 在BBS平台建立讨论板,展开以下内容讨论,并及时评价:

(1)2005、2010及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演变

(2)单人CPR、双人CPR及抢救团队基础支持之间的优势与劣势

2.在微信群、QQ群随时回答解决同学的问题。

 

4.教学环境设计(本内容可选择)

 

理论一体化教室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感知

图片

病例资料

G

A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10分钟

引用

2

掌握

图片、文本、视频

BLS流程

D

E

掌握BLS流程及操作

110分钟

 引用、自制

3

领会

图表、图片、文本

BLS理论依据

F

C

领会BLS的临床思路

20分钟

 引用、自制

4

分析

文本

BLS的学习要点

J

G

掌握规律和方法很重要

10分钟

自制

5

应用

文本

课外练习与小结

J

I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又得到巩固提升

10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五、学习资源

 

1. 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张波,桂莉主编,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主要教材),

    教学参考书:2005、2010、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此书中采用彩色图文结合,有清晰的抢救流程图,便于记忆)。

2.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

 3.网上教学平台:通过QQ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群,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BB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二、设定目标,建立预期结果

 

 

 

三、深化目标,促进知识构建

 

 

 

 

 

 

 

 

 

 

 

 

 

 

 

 

 

 

 

 

 

 

 

四、播放美国心脏协会最新CPR电教片,呈现知觉刺激材料

 

 

 

五、理实一体化教学,分步演练促进技能形成

 

 

 

 

 

 

 

 

 

 

 

 

 

 

 

 

 

 

 

 

 

 

 

 

 

 

 

 

 

 

 

 

 

 

 

 

 

 

 

 

 

 

 

 

 

 

 

 

 

 

 

 

 

 

 

 

 

 

 

 

 

 

 

 

 

 

 

六、整合分步骤,演练完整流程,强化技能

 

 

 

 

 

七、归纳总结,知识首尾呼应

幻灯片播放:病例展示。

教师提问:某日,小区里一名男子忽然感到胸口不适,不久便倒地不起。过路的邻居上前救人,但是发现该男子已停止呼吸。请问这时候邻居们该怎么办?

A.通知男子家属处理后事B.马上送男子到医院抢救C.电话120派人现场抢救D.立即给男子做人工呼吸

E.立即给男子做胸外按压      F.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课件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教师活动:对各目标进行简要地讲解

 

课件内容:

心脏骤停的定义:心脏停止跳动,不能正常泵血

心脏骤停的病因:心源性(冠心病),非心源性(溺水、触电)

心脏骤停的类型:室颤(动态演示),心脏停搏,心电-机械分离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意识改变,喘息或停止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骤停的急救方法,抢救的黄金4分钟

教师活动:

简述心肺复苏技术(CPR)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基本概念。

提出问题:观察病人的哪些方面能让我们快速判断心脏骤停?

课件内容:

①播放教学视频;②患者的“生命链”

教师活动:

通过视频引出“生命链”和“基本生命支持”的概念。

 

课件内容:

“生命链”的启动流程: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胸廓起伏情况→ 判断颈动脉搏动(<10s) →呼吸、脉搏消失者立即拨打120。

“生命链”启动的注意事项:忌剧烈晃动患者;确保有人拨打120

 CPR的C-A-B三大步骤: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的原理:心脏受压排出心内血液,胸廓回弹时抽吸外周血液

胸外按压前准备:患者仰卧于硬地,松开衣物;施救者跪姿,按压定位

胸外按压的操作要点:深度至少5cm,频率至少100次/分,保证每次按压过后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10s)

开放气道的原理:消除口鼻异物;消除舌根后坠对呼吸道阻塞

两种开放气道方法的使用前提

人工呼吸的原理:施救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有17%O2和4%CO2,这种氧含量足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开放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鼻子(用放在前额的手)→正常吸一口气(不必深吸),用嘴唇封紧患者口周→给予1次呼吸(吹气约1秒钟),观察胸廓是否起伏→给予第2次呼吸,观察起伏→迅速恢复胸外按压(按压:吹气=30:2)

复苏效果评价:每2分钟或5个循环评估一次,评价指标为呼吸和脉搏

教师活动:

解释并示范基本生命支持流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操作要领;

组织学生演练胸外按压时使用100次/分的背景节拍音乐;

组织学生演练时使用大屏幕进行10秒倒计时,强调病情评估和按压中断绝对不能超过10秒钟;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课件内容:基本生命支持流程简图

教师活动:监督并指导学生将之前演练的所有分步骤串联成为完整流程

 

 

 

课件内容: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电教片

基本生命支持流程简图

本课开始时的案例和不定项选择题

教师活动:

再次播放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电教片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技能要点

 

同学相互交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解答由案例引出的不定项选择题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

 

 

 

 

 

 

 

 

 

 

 

 

 

 

 

 

 

 

 

 

 

 

观看视频,为接下来的分步学习做准备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跟随老师的进度在心肺复苏模型人上演练每一个操作环节,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个分步骤。

 

 

 

 

 

 

 

 

 

 

 

 

 

 

 

 

 

 

 

 

 

 

 

 

 

 

 

 

 

 

 

 

 

 

 

 

 

 

 

 

 

 

 

 

 

 

 

 

 

 

 

 

 

 

 

 

 

 

 

 

 

 

 

强化演练完整的基本生命支持流程

 

 

 

 

 

 

分组讨论本次课的心得体会和知识技能要点

分析和解答本课开始时给出的案例及不定项选择题

 

文本、图片依次展现

 

 

 

 

 

 

 

 

 

 

 

 

 

 

 

PPT

 

 

 

 

PPT

 

 

 

 

 

 

 

 

 

 

 

 

 

 

 

 

 

 

 

 

 

 

 

 

PPT、视频播放

 

 

 

 

 

 

理实一体教学

 

用模棱两可的不定项选择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一方面诱使学生提取现存的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推断,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本课论题的注意;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和解释中找出其认知偏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

 

 

 

 

 

 

 

制定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来增强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紧迫性的理解。树立分秒必争的抢救意识。

 

 

 

 

 

 

 

 

 

 

 

 

 

 

 

 

 

 

 

 

 

根据信息呈现的策略,按总-分-总的模式“总起”教学材料。

 

 

 

 

 

完整流畅的BLS流程和快速高效的胸外按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它既包含陈述性知识也包含程序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口头讲解和肢体演示结合起来,分阶段突破复苏技术的各个环节,掌握所有操作细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使用背景节拍音乐辅助训练有利于学生把握按压速率,强化肌肉记忆。

大屏幕倒计时器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抢救氛围,让分秒必争的意识内化。

在紧张的气氛和有限时间内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和技能

 

 

 

 

 

 

 

 

 

 

 

 

 

 

 

 

 

 

 

 

 

 

 

 

 

 

 

 

 

 

 

 

 

 

 

 

 

 

 

 

 

 

应用技能自动化理论,将施救流程分为若干小环节各个攻破,在熟练掌握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将所有环节串联起来再多次演练,以达到知识深化、技能强化的目的。

 

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根据遗忘规律组织早期复习有利于记忆保持。

自主小结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复述、组织和深加工。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形成反馈回路。

 

 

七、教学效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

1.课堂提问和课下思考题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前期学过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腧穴定位的学习感到有一点难度。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情感教育,亲近学生,受到学生的喜爱。

4.学生在BB教学平台上讨论一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BB平台反馈,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课后讨论。

5.由于学生基础存在差异,讨论时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个别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自我评价:

人的感知觉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将视听触等各种知觉刺激材料以一定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借由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引导和贯穿教学全过程。此外,CPR既包含陈述性知识也包含程序性知识,所以将教学活动机械地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是不可取的。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参考认识学习理论、技能自动化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一个尽可能逼真的医学模拟教学场景,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心理资源,眼手脑并用,以达到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护生仅学习最基本的CPR流程——成人单人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已经与临床脱节。发达地区的基础生命支持(BLS)学习还加入了体外自动除颤仪(AED)、人工呼吸面罩和呼吸球囊等设备的使用;除此之外,很多工作场所和大多数EMS都涉及4人以上的医务人员团队;这些设备的使用和团队协作都能进一步提升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但是由于软件和硬件的限制,我们极缺这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日后的顶岗实习,有待后期改善。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教材的选用:传统教材知识、理念相对滞后,所以本次课选用美国心脏协会编著的,基于《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专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手册,保证学生知识技能与时俱进。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总-分-总的操作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快地形成肌肉记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眼手脑脱节的情况。

教学的方法:以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模拟真实的场景和抢救现场的紧张氛围,让学生扮演第一目击者及施救者的角色,有利于训练他们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救援能力和分秒必争的意识。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