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预防医学(妇幼保健班)专业)
《卫生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卫生化学
学分:3
学时:48(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12,网络学时12)
适用对象:2020级预防医学(妇幼保健班)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线上教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卫生化学》不仅是预防医学检验的重要方法,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卫生化学》,正确使用各种分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为预防医学研究和监督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方法。
2. 知识目标
能够阐述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
3.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质量控制,以及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针对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集原则和预处理方法;能够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进行卫生化学实验。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卫生化学是把分析化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与卫生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卫生检验与检疫学领域里,卫生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环境卫生污染监测、职业中毒检验、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以及毒物检验等工作都必须有卫生化学的方法和手段密切配合。它是检验与检疫学教育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是要求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定性、定量及计算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卫生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是必修考查课,课程成绩评定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从实验报告、课程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考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终结性评价主要从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具体为:平时成绩占40%,期考成绩占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项目 | 考核形式 | 考核方式 | 成绩比例 | 考核时间 |
平时成绩 (形成性评价) | 实验报告 | 开卷 | 20% |
|
课堂考勤 | 5% | 平时 | ||
课程作业 | 10% | |||
课堂提问 | 5% | |||
期考成绩 (终结性评价) | 期末试卷 | 闭卷 | 60% | 期末 |
【参考书目】
[1] 康维均. 卫生化学(第8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胡坪. 仪器分析(第5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 柴逸峰. 分析化学(第8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卫生分析的特点,卫生分析的全过程,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引言
2 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3 卫生化学主要内容与特点
4 卫生分析的一般过程
5 卫生化学发展趋势
【考核重点】
卫生分析的特点;卫生分析的全过程;分析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样品处理的目的和原则,常用的样品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样品保存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3. 素质目标
能够体会样品采集与处理在卫生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1 样品采集的原则
1.2 样品采集方法简介
1.3 样品的保存
2 样品预处理
2.1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干扰成分的分离和被测物的富集
【考核重点】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第三章 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含义、来源、性质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含义、意义、表示方法以及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
能够完成有效数字修约和计算;正确的记录实验书记、统计处理和表示分析结果。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
1.1 系统误差
1.2 随机误差
1.3 误差的传递
2 准确度与精密度
2.1 准确度与误差
2.2 精密度与偏差
2.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 分析数据的处理
3.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2 可疑数据的取舍
3.3 分析数据的假设检验
3.4 分析结果的表示
4 卫生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4.1 质量控制
4.2 质量评价
5 卫生分析过程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
5.1 简单比较法
5.2 析因试验设计
5.3 正交试验设计
5.4 均匀试验设计
5.5 单纯形试验设计
【考核重点】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含义、来源、性质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含义、意义、表示方法以及相互关系;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计算。
第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准确说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Lambert-Beer定律的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Lambert-Beer定律计算;正确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
1.2 光谱分析法
2 基本原理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3 光的吸收定律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1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4 分析条件的选择
4.1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4.2 测量条件的选择
5 定性及定量分析
5.1 定性分析
5.2 定量分析
5.3 应用示例
【考核重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Lambert-Beer定律的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教学目标】
准确说出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时数】网络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
1.1 分子荧光的产生
1.2 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1.3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4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 定性和定量分析
2.1 定性分析
2.2 定量分析
3 荧光分析仪器
3.1 光源
3.2 分光系统
3.3 样品池
3.4 检测器
3.5 记录与显示装置
4 荧光分析法应用
4.1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4.2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4.3 应用示例
5 荧光分析法新技术简介
【考核重点】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荧光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
第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
准确说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教学时数】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
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2 谱线轮廓及谱线宽度
1.3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1 仪器的基本结构
2.2 仪器的类型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技术
3.1 干扰及其消除
3.2 分析条件的选择
3.3 定量分析
3.4 应用示例
【考核重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第七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教学目标】
准确说出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干扰和消除;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时数】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
1.1 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2 原子荧光光谱的类型
1.3 荧光量子效率及荧光淬灭
1.4 原子荧光强度与待测物浓度的关系
2 原子荧光光谱仪
2.1 仪器基本结构
2.2 仪器类型
3 原子荧光分析法实验技术
3.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3.2 原子荧光光谱的联用技术
3.3 原子荧光分析中的干扰和消除
3.4 应用示例
3.5 发展方向
【考核重点】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干扰和消除。
第八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时数】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
1.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1.2 原子谱线强度与待测物浓度的关系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1 仪器基本结构
2.2 仪器类型
3 原子发射光谱法实验技术及应用
3.1 ICP光谱法分析条件选择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3.3 应用示例
【考核重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写出能斯特方程;描述常用参比电极的结构;说出pH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特点、性能评价与使用方法。
2.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电位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正确使用pH计和氟离子选择计。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电位分析法基础
1.1 化学电池
1.2 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位
1.3 能斯特方程
1.4 液接电位和盐桥
2 电位分析法原理和离子选择性电极
2.1 电位分析法原理
2.2 离子选择性电极
3 直接电位法分析技术
3.1 定量分析方法
3.2 直接电位法的准确度
3.3 电位分析法仪器
4 电位滴定法
4.1 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2 电位滴定法的终点确定方法
4.3 电位滴定法应用
【考核重点】
电化学基础知识;电位分析法的定量计算;典型的离子选择性电极。
第十章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经典极谱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时数】网络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背景
1.2 伏安分析法概念
1.3 电沉积概念
1.4 伏安分析法的优缺点
1.5 伏安法概念
2 伏安法电化学基础
2.1 电解池
2.2 电解和极化
3 极谱分析法
3.1 经典极谱分析装置与基本原理
3.2 极谱分析中干扰电流及消除
3.3 极谱定性定量方法
3.4 经典极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3.5 现代极谱分析法
4 溶出伏安法
4.1 阳极溶出伏安法
4.2 阴极溶出伏安法
4.3 仪器装置
4.4 定量方法
【考核重点】
经典极谱法的基本概念。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离过程。
2.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色谱法的基本术语描述色谱分离的过程;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色谱分析法的概念
1.2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1.3 色谱法的分类
2 色谱过程与术语
2.1 色谱的过程
2.2 相关术语
3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3.1 分配系数与保留值的关系
3.2 等温线
3.3 塔板理论
3.4 速率理论
4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4.1 吸附柱色谱法
4.2 分配柱色谱法
4.3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4.4 尺寸排阻柱色谱法
5 平面色谱法
5.1 概念和分类
5.2 定性参数
5.3 薄层色谱法
5.4 纸色谱法
【考核重点】
色谱法的基本概念;色谱分离原理和基本理论;色谱法的分类。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气相色谱法的常用术语;气相色谱法的分类、特点、应用、仪器结构及分离特点。
2. 技能目标
能够进行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2 气相色谱仪
2 气相色谱柱
2.1 气相色谱柱分类
2.2 气相色谱填充柱
2.3 气相色谱毛细管柱
3 气相色谱检测器
3.1 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3.2 常用检测器
4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4.1 总分离效能指标
4.2 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式
4.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5 定性定量分析
5.1 定性分析
5.2 定量分析
6 应用示例
6.1 环境污染物分析
6.2 农药残留量测定
6.3 生物样本分析
【考核重点】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十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区别。
2. 技能目标
能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概述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VS 液相色谱(LC)
1.3 高效液相色谱(HPLC) VS 气相色谱(GC)
2 高效液相色谱仪
2.1 高压输液系统
2.2 进样系统
2.3 分离系统
2.4 检测系统
2.5 数据记录与处理系统
2.6 辅助装置
3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3.1 固定相
3.2 流动相
4 影响色谱峰扩展的因素及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4.1 柱内扩展及分离条件的选
4.2 柱外扩展
5 超高效液相色谱
5.1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理论基础
5.2 实现超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
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考核重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概念;速率理论;固定相和流动相。
第十七章 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质谱法基本原理;质谱仪的基本结构;电子轰击源和电喷雾源的离子化过程;常见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
初步应用裂解规律进行质谱解析。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网络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 质谱法基本原理
1.1 质谱分析流程
1.2 质谱法基本原理
2 质谱仪
2.1 质谱仪的性能指标
2.2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3 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3.1 主要离子
3.2 裂解类型
4 质谱分析
4.1 分子式测定
5 联用技术
5.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5.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考核重点】
质谱法基本原理;质谱仪基本结构;主要的离子种类;常用的质谱联用技术。
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时数 |
1 | 第一章 绪论 | 线下教学 | 1学时,80分钟 |
2 |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3 | 第三章 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 线下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4 | 第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5 |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 线上教学 | 2学时,80分钟 |
6 | 第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线上教学 | 1学时,40分钟 |
7 | 第七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 线上教学 | 1学时,40分钟 |
8 | 第八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 线上教学 | 1学时,40分钟 |
9 |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10 | 第十章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 线上教学 | 1学时,40分钟 |
11 | 第十二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12 |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法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13 | 第十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线上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
14 | 第十七章 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 | 线下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线上教学 | 3学时,120分钟 | ||
15 | 实验一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16 | 实验二 电导法测定水的纯度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17 | 实验三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中的微量氟离子 | 线下教学 | 4学时,160分钟 |
合计 |
|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