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发布时间:2017-10-09 07:00:15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医学心理学》        _任课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及时间:全校医学专业 限选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教 具:      媒 体 电脑      

基本教材:  医学心理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让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机制,为应对压力事件和有效的解决问题提供干预途径、为临床的心身疾病的识别和处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应激的中介机制和心理生理反应、心理防御机制

        教学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和应激源,应对方式、临床常见的典型的心身疾病。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通过相关理论及结合临床案例的配合讲解,加深学生对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的认识理解。

课时安排:   6 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应激?应激反应的中介机制是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你现实生活中的应激及你的应对方式                                

3、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                   

教学后记:_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讲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将同学们在生活中认识到的心理应激和临床常见病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     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续页)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

手段

 

 

 

 

15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40分钟

 

 

 

 

 

 

 

5分钟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自变量: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因变量: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过程: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二、应激的理论模式

(一)应激的生理学模式

1.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AS):

临床上,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具有相似的症状和体征。

2.GAS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二)应激的心理学模式

1.应激是包含了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的综合适应过程。

2.三种认知评价类型: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再评价

 

第二节  应激过程

一、应激源

(一)应激源概念及分类

 1.定义:能对个体造成威胁或挑战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2.应激源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自然性应激源

(2)文化性应激源

(二)生活事件

生活中遭遇的可以扰乱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稳态的事件。

社会再适应量表

二、应激中介机制

(一)定义——机体将传入的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源到应邀反应的中间过程。

(二)心理应激作用过程

1.认知评价: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面临的生活事件性质、重要性、危险性以及对自身能力等做出的估计。

2.应对方式: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由于应对方式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3.社会支持:个体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程度,包括与亲属、朋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这种联系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

4.人格影响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

三、  应激反应:由应激源导致个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心理行为变化。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1.神经-神经中介机制

2.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情绪反应、认知反应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战或逃反应

四、  应激结果

积极影响: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消极影响:强烈而突然的应激;持久的慢性应激,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

 

第三节  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一、  应激应对

概念:个体在面对应激采用应对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类型或特点的概括,又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风格。

(二)应对方式分类

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

二、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为了减少或避免心理上出现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

(二)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

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合理化等

三、应激管理

    设计和应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方法以减少潜在应激影响的过程。

1.应激预防

(1)避免接触应激源(2)完善人格特征(3)强健体魄

(4)时间管理

2.应激干预

(1)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2)指导个体改变认知评价

(3)提供或帮助个体寻求社会支持

(4)指导个体改变情绪

(5)放松技术

(6)医疗干预

 

第四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定义:

广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三)身心反应——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1.躯体疾病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影响心理活动。

2.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3.躯体疾病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 4.内分泌系统

5.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 7.内科其他心身障碍 8.妇产科

9.儿科 10.骨伤及外科 11.皮肤科 12.眼科

13.耳鼻喉科 14.口腔科15.其他

(五)中医心身医学相关理论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三要素:

1.未解决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

3.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倾向。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侧重于发病过程

免疫系统与心身疾病的联系

(三)行为学习理论

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

(1)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有时间关系。

(2)有明确的躯体症状,存在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躯体疾病、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第五节  常见心身疾病

讲解以下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心身反应和干预原则:

一、原发性高血压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三、糖尿病

四、癌症

五、消化性溃疡

六、支气管哮喘

案例分析

 

 

学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以提问法导入,

提高学习对本课程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多媒体手段教学

 

 

 

 

 

 

 

 

 

 

举例及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实例讲解,帮助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

结合自身经历启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教学,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

 

 

 

 

 

 

 

 

 

 

 

 

 

 

 

 

 

 

多媒体教学,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用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