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5

《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梁宝桐 发布时间:2017-10-16 00:03:56 浏览次数: 【字体:

《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60600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68,理论52,实验(见习)16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健康心理学》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面向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课。这一学科致力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和规律,以一般正常人为对象,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实践“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以期达成健康自求的理想。通过健康心理学的学习,使健康心理学工作者及青年重视并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并预防社会面临的家庭问题、婚姻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药物依赖问题、犯罪问题、失学失业问题等;使个人能够预防和保持身心健康,协助他人,利人利己,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常用技术。常用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应给予应激障碍。心理健康,多种临床病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疾病的心理康复,儿童患者与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城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康复。熟悉康复心理学基础。了解健康心理学概述。

2.建立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健康心理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心理学的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技术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健康护理过程中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心疾病障碍的问题,而达到优质健康的目标。在能力了目标中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指导各类人群的健康,诊断和评估健康状况提高临床能力的培养,学会心理健康的常用技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用于健康技术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营养知识理解,记忆,总结和健康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升入研究问题的习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应用人际沟通技能,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技巧,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度和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目的要求】

  1. 理解健康的含义;
  2. 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4. 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和健康心理学

一、健康的含义

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简史

一、西方健康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传统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第二章 身心健康状态                                     

【目的要求】

  1. 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2. 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3. 理解身心一体的含义;

4.明确身心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健康之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身心一体

一、健康的整体性

二、身体印象与心理适应

心理健康标准与辨别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怎样辨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状态的判定方法)

四、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问题

五、心理异常的定义与特征

六、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 

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个体自身心

第四节 健康之道

一、 要对健康尽责任

二、 要有健康的整体意识

三、 要吃得明智

四. 要保持生理适合度

五. 要从事预防性的心理建设

第三章  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目的要求】

  1. 理解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2. 理解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
  3. 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4.理解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人格结构冲突理论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条件反射理论

二、班杜拉模仿学习理论

三、行为疗法的操作技术

第三节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艾利斯ABC理论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方法

第四节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

二、个人中心疗法的条件与技术

 第四章  心理过程与健康                     

【目的要求】

  1. 理解认知风格、认知不协调、归因理论;
  2. 理解压抑核心论;

3.掌握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对健康的影响及积极调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知与健康

一、认知概述

二、认知理论

三、心理过程引起的亚健康、疾病和死亡的作用机制

四、认知方式的积极调控

第二节 情绪、情感与健康

一、情绪、情感概述

二、情绪、情感的积极调控

第三节 意志与健康

一、意志概述

二、意志的积极调控

 第五章 个性与健康                          

【目的要求】

  1. 理解健康心理学中个性作用的本质特征;
  2. 掌握健康个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形成的方法;
  3. 掌握影响健康的个性倾向性的积极调控;

4.掌握自我意识对健康的影响及积极调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中个性作用的本质特征

一、个性引发疾病、亚健康和死亡的本质特征

二、健康的个性化本质特征——无我和新我

三、个性——健康的直接关系模型

第二节 健康个性的培育

一、健康个性的定义和标准

二、健康个性形成的方法

第三节 影响健康的个性倾向性的积极调控

一、信念对健康的心理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二、人生观对健康的心理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三、价值观物欲观对健康的心理影响及其正面调控

第四节 自我意识对健康的影响及积极调控

一、自尊对健康的心理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二、自我和谐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三、自我效能感对健康的心理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第六章 心理压力与健康                       

【目的要求】

  1. 掌握压力的含义及其来源;
  2. 理解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掌握压力管理——应对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压力概述

一、压力的含义

二、压力的种类

三、压力的来源

四、压力的反应

第二节 压力与疾病

一、急性高水平压力与疾病的关系

二、慢性低水平压力对机体的影响

三、压力与免疫系统

四、压力与消化系统

压力理论

一、生物压力理论

二、心理压力理论

三、社会压力理论

第四节 压力的应对

一、应对的定义

二、应对方式及其分类

三、影响压力反应与应对的中介因素

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健康                         

【目的要求】

1.理解人际交往理论及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原则和规律;

2.掌握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及调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与类型

二、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规律

一、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

二、人际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社会人际关系与健康

一、社会人际关系概述

二、影响健康的不良社会交往

三、社会人际关系的积极调控

第四节 家庭人际关系与健康

一、家庭的基本含义

二、健康家庭的特点

三、家庭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以及控制

第八章 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了解生活环境与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

2.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

一、环境私密性

二、拥挤

三、都市生活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

二、社会变革与个人心理健康

第九章  影响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目的要求】

1.了解影响疼痛、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2.调整和预防慢性疾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慢性疼痛概述

二、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

第二节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二、可变和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三、心理与社会干预手段

第三节 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癌症概述

二、癌症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三、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

第十章 心身健康自助疗法——积极心理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2.掌握积极心理治疗的特点和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积极的概念

二、冲突的内容

三、五阶段疗法

第二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点和程序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特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程序

第三节 积极心理治疗与心身疾病

一、积极心理治疗与心身疾病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疗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健康心理学家最需要的研究背景和临床技巧,熟悉心理学是如何开始对健康问题发生兴趣以及这个领域又是如何被定义的;让学生知道健康心理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未来可能做的事情。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主讲教师的讲授为基础,讲解和传授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2、将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自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   

3、以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并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 

4、以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电影、教学片等手段加强学生理解的直观性与实践性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4

第二章

身心健康状态

4

第三章

健康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4

第四章

心理过程与健康

4

第五章

个性与健康

4

第六章

心理压力与健康

8

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健康

4

第八章

环境与健康

4

第九章

慢性疼痛心理社会因素

8

第十章

心身健康自助疗法——积极心理治疗

8

 

实践

16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课堂讨论、书面作业、实践见习和考勤共占40%;期末考试占60%。

3. 评价方法: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网络资源学习,让学生通过实地采访或资料收集的形式,自主选择分析健康心理学理论和行为选择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在期末作学习汇报。小组汇报得分计入学生个人得分,以及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和期末考核等一并作为学生该门课程所得总分。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健康心理学》钱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2.参考资料:

《健康心理学》郑希付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健康心理学》郑莉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撰写人:梁宝桐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