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606011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68
一、课程简介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在应用心理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相当明确:使学生基本掌握精神疾病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精神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疾病的处理原则,通过理论、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基本上了解和区分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和神经病,并具备一定的开展相关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精神病学的发展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建立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精神病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精神病状况检查的技巧,并基本掌握对精神症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的临床思维方法。
3.建立态度目标
通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帮助学生破除对精神疾病的心理阻抗,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品质。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概论、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与精神病学的概念;
2.熟悉精神病学的范围及主要分支;
3.了解精神病学发展概况及对精神病学认识的演变;
4.了解精神病学的临床工作特点及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5.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分类及目前主要的精神障碍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精神障碍与精神病学的概念;
2.精神病学认识的演变与发展概况、精神病学的范围、主要分支以及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3.精神障碍的病因;
4.精神障碍的分类与目前所使用的诊断标准;
5.目前主要的精神障碍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 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培训
【目的要求】
1.了解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对临床资料的处理;
2.掌握精神障碍的评估及诊断原则;
3.了解精神科住院病历及相关量表。
【教学内容】
1.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精神障碍的评估;
3.精神科临床资料分析及诊断原则;
4.精神障碍的治疗计划与措施;
5.精神科住院病历及相关量表
第三章 症状学
【目的要求】
1.熟悉正常人精神活动过程,能够识别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
2.掌握精神疾病常见症状。
【教学内容】
1.症状学概述;
2.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其相关障碍的各种表现;
3.思维的概念与思维障碍的各种表现;
4.注意的概念与注意障碍的各种表现;
5.记忆的概念与记忆障碍的各种表现;
6.智能的概念与智能障碍的各种表现;
7.自知力的概念与自知力障碍的各种表现;
8.定向力的概念与定向力障碍的各种表现;
9.情感的概念与情感障碍的各种表现;
10.意志和运动行为的概念及其相关障碍的各种表现;
11.意识的概念与意识障碍的各种表现;
12.常见的精神障碍综合征。
第四章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熟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了解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常见综合征及其诊断治疗原则;
2.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颅内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以非特异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为主)、癫痫性精神障碍等
第五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共同临床特点;
2.熟悉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了解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教学内容】
1.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发病机制、共同特点及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依赖、耐药性、精神依赖、躯体依赖的概念;
2.熟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抗焦虑药物与吗啡类依赖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原则;
3.了解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表现。
【教学内容】
1.药物依赖的概述、病因与发病(展)机制、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2.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药源性精神障碍、其他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
【目的要求】
1.熟悉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与各型的临床特点;
3.熟悉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2.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类型
4.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第八章 心境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心境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掌握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
3.熟悉心境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1.心境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
2.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3.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分类与分型;
4.心境障碍的病程和预后;
5.心境障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第九章 神经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共同临床特征;
2.熟悉常见神经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神经症的概念及共同临床特征;
2.神经症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点;
3.恐惧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焦虑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5.强迫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6.疑病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7.神经衰弱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8.癔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第十章 应激相关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概念;
2.掌握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诊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2.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第十一章 心理生理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常见睡眠障碍与饮食障碍;
2.了解常见性功能障碍。
【教学内容】
1.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
2.饮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
3.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萎、早泄、性乐高潮障碍、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概念;
2.了解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了解常见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人格障碍: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及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性心理障碍:概述、病因、临床类型及诊断处置。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1.熟悉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2.了解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2.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3.品行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4.情绪障碍的概念,离别焦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5.儿童学习困难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6.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7.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十四章 精神发育迟滞
【目的要求】
1.熟悉精神发育迟滞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了解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内容】
精神发育迟滞的概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第十五章 其他精神障碍
【目的要求】
熟悉与文化有关的精神障碍
【教学内容】
1.与文化有关的精神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及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概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其他精神障碍简介:恐缩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
第十六章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抽搐治疗及其他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精神药物的适应症与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
2.熟悉各类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常见副反应与处理;
3.了解心理治疗与其它精神疾病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及机制、适应症与禁忌症、急性期与维持治疗用药原则、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2.抗抑郁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及机制,各类抗抑郁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熟药物的相互作用、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3.心境稳定剂的分类,各类心境稳定剂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4.抗焦虑药物的分类,各类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5.心理治疗的概念及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6.电抽搐治疗、中医治疗、工娱治疗、胰岛素治疗、精神外科治疗的概念及相关情况
第十六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与预防
【目的要求】
了解精神障碍的康复与预防的概念
【教学内容】
精神障碍康复的概念及任务,精神障碍的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及 “三级预防”
第十七章 社区精神卫生
【目的要求】
了解社区精神卫生内容
【教学内容】
社区精神卫生的概述、内容及发展、农村社区经社卫生的概况
第十八章 自杀
【目的要求】
了解自杀的概念
【教学内容】
自杀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原因、方式、危险的判断、治疗及预防
第十九章 与精神病人相关的法律问题
【目的要求】
了解司法精神医学的概念与内容
【教学内容】
司法精神医学的概况及司法鉴定的处理原则,精神障碍患者的责任能力评定、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能力、劳动能力鉴定及精神卫生法的内容
临床见习
【目的要求】
熟悉精神病史采集与精神检查,熟悉常见精神症状与精神疾病
【教学内容】
根据病房病人情况,选择典型病例进行示教。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基本掌握精神疾病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精神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疾病的处理原则。难点则在于,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黑板、影视材料等,同时辅助小组学习、读书活动、临床见习等多种补充教学形式。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内容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
概论、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
3 |
第二章 |
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 |
3 |
第三章 |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
6 |
第四章 |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3 |
第五章 |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3 |
第六章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3 |
第七章 |
精神分裂症 |
6 |
第八章 |
心境障碍 |
3 |
第九章 |
神经症 |
5 |
第十章 |
应激相关障碍 |
3 |
第十一章 |
心理生理障碍 |
3 |
第十二章 |
人格与性心理障碍 |
3 |
第十三章 |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
3 |
第十四章 |
精神发育迟滞 |
3 |
第十五章 |
其他精神障碍 |
3 |
第十六章 |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抽搐治疗、其他治疗 |
3 |
第十七章 |
精神障碍的康复与预防 |
3 |
第十八章 |
社区精神卫生 |
3 |
第十九章 |
自杀 |
3 |
第二十章 |
与精神病人相关的法律问题 |
3 |
合计 |
|
68 |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
3.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包含课程考勤、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读书笔记等内容,共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占课程总成绩的70%。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精神病学》(第五版),主编郝伟,副主编江开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资料:
1.《精神病学》(第三版),主编沈渔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临床心理治疗学》(第一版),主编王长江、丛中,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
3.《新编应用药物学》(第二版),主编江明性,科学出版社,2005年。
4.《神经病学》第七卷《神经心理学》(第一版),主编汤慈美,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
5.《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主编史玉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神经病学》(第五版),主编王维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撰写人: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