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前言
预防医学以环境一人群一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熟悉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3、了解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定义和特点及发展简史
2、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
3、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4、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成就
第二章 人类和环境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2、熟悉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3、了解环境物在环境中的变迁
内容:
1、人类环境的特点;
2、环境污染、
3、环境污染与健康
第三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
一、目的要求:
掌握供能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熟悉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3、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内容:
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合理营养的指导
食谱的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职业有关疾病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的种类和特点
2、熟悉矽肺、铅中毒、苯中毒的防治
3、了解职业病的诊断、报告及处理
二、教学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
2、职业病的种类和特点、诊断、报告及处理
3、生产性粉尘与尘肺、铅中毒、苯中毒
第五章 地方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地方病的概念、分类
2、熟悉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
二、教学内容:
1、地方病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危害
2、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预防措施。
第六章 传染病的防治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掌握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3、了解新时期传染病的特征及对策
二、教学内容
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2、传染病的防治
3、新时期传染病的特征及防治
第七章 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的基本概念
2、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内容:
1、常用的基本概念
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集中趋势、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用应用
2、熟悉各指标的计算
3、了解正态分布和医学参考值范围
二、教学内容:
1、集中趋势、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用应用、各指标的计算
2、正态分布和医学参考值范围
第九章 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数值变量数据的假设检验方法
熟悉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3、了解假设检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内容:
1、均数的抽样误差
2、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3、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的比较
4、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
5、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6、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
7、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8、随机区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9、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
10、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2、熟悉率的标准化法
3、了解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相对数常用指标
2、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3、率的标准化法
第十一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样本率及总体率比较及两个大样本率比较用u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比较及配对资料比较用 检验
2、熟悉总体率的估计
3、了解率的抽样误差及标准误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率的估计
2、率的u检验: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两个样本率比较
3、 检验:四格表资料的 检验、行×列表资料的 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 检验
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相对系数的计算及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的意义
2、熟悉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3、了解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1、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其意义、计算、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2、直线回归分析:直线回归方程式及其计算、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的图示法、回归方程的应用
3、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常用统计表的种类
2、熟悉常用的统计图3、了解绘表或绘图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
1、统计表:基本结构和要求、种类
2、统计图:图形选择、制图通则、常用统计图及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