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03病因病机

发布时间:2020-12-01 10:47:32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中医外科学

课程章节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病因病

授课学时

4学时

所属院、部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外教研室

设计者

张力教授

授课专业

中医学定向班

授课年级

大学三年级

  • 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引导学生悲悯为怀,精益求精的大医情怀,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使学生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及特点;2.中医外科疾病总的病

机;3.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特点以及病理转化,在具体的疾病诊断中能准确辨识和进行病机分析。2.通过“问题——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选其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临证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1)通过理论联系临床病例的发病起因和发病机理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信心。(2)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医外科疾病各种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

难点:1.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2.外邪致病,久必化火。3.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素。

  • 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1.学情分析:(1)认知特点: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尚不熟悉,对中医外科疾病的认识十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还未形成良好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临证辨治能力薄弱。(2)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具体的中医外科疾病特点系统而整体的知识。(3)学习风格: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注重理论学习,但临证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明显不足。(4)情感态度:1通过理论联系临床病例的发病起因和发病机理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信心。2通过小组讨论,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5)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学习。

2.教学预测:1讨论偏题的可能:在本次授课过程中,课前准备有1份病例讨论,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因学生掌握知识面较窄,可能会出现冷场或者讨论偏题的情况,通过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与图片来引导学生回到正题。2症状混淆,病因病机分析错误的可能:在病因病机的学习环节中,根据教材中临床表现与舌脉象诊断来辨识不难,但在实际见习中可能有辨识病因、病机分析错误的情况,因此讲解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实际发病因素和发病机理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3知识点复杂,难以记忆的可能: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与内科杂病病因有所异同,中医外科疾病病因更侧重“热毒”“火毒”,也最为常见。对比记忆可以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时间(分钟)

授课者的工作

学习者的工作

160分钟(4学时)

导入新课、致病因素讲解、发病机理讲解、总结回顾。1. 给出1个临床病例,总结归纳病例的发病特点。2. 外伤:(1)外感六淫:1六淫外感与季节。2不同之邪为病各具特点。3外邪为病,久必化火。(难点)(2)感受特殊之毒。(3)外来伤害:理论上可明确的病因与临床上的无法确定。3. 内伤:重点讲解致病特点。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及房室损伤。4. 多种致病因素可同时为病。5. 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素:(难点)。6. 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7. 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致病因素→机体→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营气不从,脏腑失和→外科疾病。8. 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的病理演变。(难点)(1)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的转化;(2)脏腑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上一转化过程。9. 简要回顾总结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外邪致病,久必化火;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素等相关内容。

1.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对该病例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初步的考虑病因判断,提出疑问。2.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思考并回答内伤致病的病理特点。3. 归纳总结外科疾病的病因。

4. 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各病例的发病因素、病机,并由各组代表发言。5.采用学生总结,教师订正和补充的方式,巩固本节知识要点。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1)以采用问题——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课前给出病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2).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问引出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3).采用启发教学法,提问: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致病特点的讲解,外科疾病发病过程中,情志、饮食及房事所起的重要作用。(4).提问:是否单一病因起病?引导学生从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总结。(5).重点讲解病理产物的产生机理及其作为疾病新的发病因素的原因和特点、如何辨识。(6).根据人体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对应不同的致病因素。启发式教学,提问“根据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同学们认为应该如何分析外科疾病的形成过程?”(7) 案例式教学法:根据课前准备的临床病例,分2组进行讨论。同学们将对典型病例的病因病机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根据自身知识,可提出自己的理解。讲授法:总结、分析比较病因病机的辨识要点和分析要点,评价各组的讨论发言。(8)引导学生总结回顾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及其转化。

3.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重点难点内容讲解配合必要板书。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室,自制PPT课件。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1.课内:(1)课前预习:课前给出医案,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获得初步资料,体现课下的生生互动。(2) 课中讲解:上课时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式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团队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之间通过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中医外科疾病发病特点和机理的认识,做到课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3) 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加深记忆,做到课下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2.课外:(1)自主阅读:提供关于古代中医外科专科医籍及近现代名家医案经验集课后进行学习。(2)自主查阅文献:教会学生利用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资料文献进行自主学习。(3)自主到临床见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见习,加深对中医外科疾病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临床,指导实践。

六、摘要或总结:1.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经典理论的知识。2.临床比较思维培养: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给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并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讲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3.临床辨证施治思维培养:辨证论治环节采用讲解法及TBL教学法,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独立的临床思维。

七、学习资源:1.教材与医籍: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历史源流。(1)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李曰庆主编.《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2)清·邹岳《外科真诠》;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2.互联网资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校内通过图书馆入口可免费阅读下载文献;3.临床病例资源:教师在讲课期间,穿插一些一附院中医外科系统各科就诊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加强学生对中医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理解与掌握。4 教学实训中心平台: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平台,掌握相关临床诊治技能。

八、教学反思:1.CBL教学及TBL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更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提前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准备。2.需构建适合的病例和问题:中医外科疾病范畴较广,我们在教学中选取比较典型的病例,因此教学效果反应较好,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较好。由此,我们认为选择典型病例和适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教学改进:1.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我们抛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理论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具体病例时,如何收集、了解病情,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准确地分析、归纳、鉴别、判断,从而抓住主要问题,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2.课堂语言艺术、情感艺术的改进:授课过程中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护病人,以人为本的悲悯情怀。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