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丹毒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
中医外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
||||||||||||||||||||||
课程章节 |
丹毒—第六章第八节 |
授课学时 |
1学时 |
||||||||||||||||||||
授课专业 |
中医专业 |
授课年级 |
大学本科三年级 |
||||||||||||||||||||
一、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课主要学习丹毒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预防调护等相关方面知识。 |
|||||||||||||||||||||||
二、教学目标 |
|||||||||||||||||||||||
★ 知识目标:1、学生能准确说出丹毒的概念。 2、学生可以条理清晰的分析丹毒的病因病机,并能掌握丹毒的中医内治、中医外治诊疗方案。
★ 技能目标:1、通过互动讨论,学生可以鉴别丹毒与其他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病灶特点。 2、通过病例图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病例,制定合适的中医外治诊疗方案,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后讨论及相关文献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丹毒的中医诊疗进展,获得查阅、获取信息的能力。
★ 情感目标:1、通过临床案例,丹毒发病最常见于足癣病患者,学生可提高对足癣的重视,增强防病意识。 2、通过对丹毒大脚风病例的展示,对建国之初该病的高发病率的讲解, 对比现在的低发病率,学生可以体会到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
|||||||||||||||||||||||
|
|||||||||||||||||||||||
项 目 |
内容 |
||||||||||||||||||||||
教学重点 |
丹毒的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方法 |
||||||||||||||||||||||
教学难点 |
能够结合临床选用合适的外治方法 |
||||||||||||||||||||||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
|||||||||||||||||||||||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中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该专业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医外科学总论,对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辨证及治法有了充分了解,尤其是部位辨证及内治原则的“消法”、外治的“消法”及砭镰法与本章节的学习密切相关。在疮疡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发”“痈”等疾病,掌握了一般阳症疮疡的病因病机及局部病灶特点,有利于丹毒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学习。 2、认知特点:外科疾病以局部病灶的存在为主要特点,学生往往对以辨病优于辨证,辨证又以重局部轻舌脉的局部辨证为主的外科辨证思维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未能完全理解和应用。 3、学习风格:除了常规的被动知识点的接收学习外,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能积极主动的进行课间讨论并发言。
★教学预测: 1、该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且前期已经学习了中医外科学总论、疮疡的部分病种,掌握了阳症疮疡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病机,能通过图片准确描述疮疡局部病灶特点,有利于本章节的理解和学习,结合实际病案及多张病案图片,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所学知识相关讨论,课堂气氛较好,思维较活跃。 2、病例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因为未学习“接触性皮炎”这一章节,在描述局部病灶,分析病因时可能会因为知识面欠缺,而出现冷场,需要辅助多张“接触性皮炎”的典型病例图片来启发学生思考该病发病诱因。 3、学生批判性思维还未完全建立,在学习丹毒的中医外治中,学生可能存在定向思维,选取金黄散箍围,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操作方法。另外对于砭镰法的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内容,尤其是操作的方向问题,着重提出当自下而上,不可逆砭。
|
|||||||||||||||||||||||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BOPPPS)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 (资源) |
设计意图 及时间 |
|||||||||||||||||||
一、 导 入 (B) |
病案展示:
教师提问:总结该患者的诊断要点 答案:左下肢红斑、肿痛;红斑特点是高出皮肤,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既往有足癣病史 |
根据案例分析并总结诊断要点。 |
PPT病案资料及病灶图 片展示 |
通过案例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出接下来的学习,丹毒的中医治疗(2分钟) |
|||||||||||||||||||
二、 学 习 目 标 (O) |
1. 重点掌握丹毒的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方法 2. 难点是能够结合临床选用合适的外治方法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1分钟) |
|||||||||||||||||||
三、 前 测 (P) |
教师提问:丹毒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回答:血分伏热+外感风湿热邪 教师提问:丹毒的好发部位与夹邪的关系如何? 回答:上部(头面颈上肢)→风火 中部(胸腹、腰背)→肝火 下部(臀腿、胫足)→湿热
|
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认识。 |
讨论、口述 |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 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有助于接下来的辨证论治的学习。 (1分钟) |
|||||||||||||||||||
四、 参 与 式 学 习 (P) |
辨证论治:(教学重点) |
|
|
(5分钟) |
|||||||||||||||||||
教师讲解:通过部位辨证,结合临床实践,穿插类似病例,形象生动讲述各证表现及理法方药。
|
|
PPT文本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治疗大法选择,培养学生的外科思维,并进行知识点总结,分析重点、难点。
|
||||||||||||||||||||
病例回顾:请学生回答该病案中患者的证形是什么?学生回答 答案: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在下,湿热 |
学生回答 |
病案展示 |
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
教师讲解:内科辨证和外科辨证的差别。内科辨证强调整体辨证,而外科更注重局部辨证。 |
学生听讲 |
|
加强学生外科思维的培养。 |
||||||||||||||||||||
|
中医外治(教学重点) |
|
|
(8分钟) |
|||||||||||||||||||
药物外治(教学难点) 教师提问:中医外科外治三大法是什么?本病适合选用什么外治方法?依据是什么?
|
回答:外治三大法:消、腐、收。 本病适合选用消法中的清热法,因本病是以热为患,且局部病灶以红斑为主。 |
PPT文本 图片展示 |
复习以往知识,引出 丹毒药物外治。
|
||||||||||||||||||||
教师讲解: 药物外治主要分三大块,方药、剂型、和具体操作方法,教材主推以金黄散或者玉露散箍围。进一步讲解金黄散的操作。 展示病灶图片。 |
学生听讲
|
图片 PPT文本 板书 |
引导学生思考,临床实际应用金黄散箍围不太明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
教师提问:既然是因为病灶面积过大,那有什么外治操作是适合大面积病灶呢? 教师讲解: 临床操作以溻法为主。 溻法分两种,一种冷溻,一种热溻。结合临床对丹毒治疗所采用的其他外治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选用哪一种溻法? |
学生回答:溶液剂 |
|
对于冷溻和热溻,未给出明确答案,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
||||||||||||||||||||
教师讲解: 溻法的选方,以临床最常用的三黄洗剂为主。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结合临床实际,告诉临床经验用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对中医治病的信心。 |
||||||||||||||||||||
教师讲解:砭镰法 并根据古代各医家对砭镰法治疗丹毒的记载,提出砭镰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及禁忌。 |
学生听讲 |
PPT文本 |
从古籍论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
||||||||||||||||||||
五、 后 测 (P) |
回顾导入病例,该病例的外治选择方案是什么? |
学生回答 |
PPT文本 |
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树立临 床解决问题能力的 信心。 (2分钟)
|
|||||||||||||||||||
六、 小 结 (S) |
通过病例分析,同时小结本次课的治疗内容。 |
|
|
||||||||||||||||||||
课后思考题: 结合丹毒的辨证论治选方及外治选方的原则,谈谈你对《理瀹骈文》中的观点“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看法。 |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中医外科课程中心的互动平台进行讨论。 |
PPT文本 |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1分钟) |
||||||||||||||||||||
课后学习资源提供
|
|
|
提供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知识获取的渠道。 |
||||||||||||||||||||
六、学习资源 |
|||||||||||||||||||||||
1、教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陈红风主编.《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第八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通过中医外科学课程中心互动平台,课下展开讨论,实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 3、相关文献资料 ① 朱守应.刺血加针刺为主治疗丹毒35例[J].中国针灸,2017,37(2):169-170. ② 王建春,白爽,李娟.下肢丹毒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2(5):117-119. |
|||||||||||||||||||||||
七、教学反思 |
|||||||||||||||||||||||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新,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本次课采用BOPPPS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即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中医外科学已经进入到病种的学习,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将临床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中,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注意丹毒的发病多与足癣相关,引起学生对足癣这种常见疾病的重视。案例讨论也能检验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方便教师了解学情,教师除了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该了解目标实现情况,有助于做出相对合理的学情分析和形成性评价。二是使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阳症疮疡的基本病因病机、外科部位辨证的学术思想,这些是封闭式问题,课堂中对封闭式问题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既往知识点,同时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课后思考题中对“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观点的看法属于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际病例图片,启发学生对外治操作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是运用教授法、演示法、类比法等方法,重点内容突出讲解,难点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讲解。 整节课通过案例导入,复习既往相关知识点,逐渐加深对丹毒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及中医外治的学习,达到知识的整合,同时以案例讨论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课后思考题,提供课后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医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整节课课堂问题有深有浅,使不同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课堂中互动效果好,浅入深出,学生能很好掌握难点知识。课后开放性思考题的讨论,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极大提高。本节课通过课中引导,课后讨论的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整节课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