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级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中医内科学》
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2022年9月修订
目录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学分】10.5
【学时】总计168学时,理论128学时,见习40学时。
【适用对象】中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在中医基础课程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医传统文化对中医临床的影响,树立学习中医内科的信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善于沟通,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2.知识目标:
通过对中医内科常见病的定义、病因病机等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复述已学过的相关中医学基础知识,总结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学生能够辨识各疾病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3.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和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对中医内科患者做出正确及鉴别诊断,同时分析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对其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还能够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调护。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目的。
2.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集体性形成性评价(30%)+参与性形成性评价(10%)+课程终末性评价(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集体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全体同学集体共同参与,即每位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阶段性的学习成效反映,范围包括课程作业、案例分析、见习带教等。
参与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反映,范围包括随机抽查点名、随堂作业、课堂学习(课内提问、分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学习等)。
课程终末性评价采用笔试或机试形式进行。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A1/A2/A3,案例分析题型,记忆型题与应用型题比例为3:7。
【参考书目】
1.教材: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石岩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2.参考资料:
(1)周桂桐.等《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2)陈湘君、张伯礼主编.《中医内科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版;
(3)王永炎.晁恩祥.《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3.广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址http://210.36.99.60/index.asp;
6.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址http://course.jingpinke.com/benke。
上篇 总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各阶段的代表医家、学术著作及学术成就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内科学的奥妙,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的认同感,增强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包括:外感六淫病证辨治、内生五气病证辨治、脏腑病证辨治概要、气血津液病证辨治。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2.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3.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依据、命名方法特点。
4.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5.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展示历代医家治疗感冒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医药防治感冒的优势,增强对中医治疗感冒的信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感冒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感冒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上课
【教学内容】
1.概述: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2)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感冒与风温、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虚实、风寒与风热;(2)治疗原则:解表达邪;(3)辨证论治:①实证感冒: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伤表;②虚体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1)生活调理(2)季节性预防用药(3)时行感冒流行期间注意事项(4)感冒期间护理(5)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咳嗽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历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成就,引导学生勤求古训,传承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中医的辨证思维和整体观,建立中医文化自信。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咳嗽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咳嗽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1.概述: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2)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咳嗽与喘证、咳嗽与肺痨。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虚实、咳嗽痰液的特点;(2)治疗原则:分清邪正虚实(3)辨证论治:①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②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
第三节 哮病
【教学目标】
- 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不同医家对哮病的历史记载,使学生能够熟知古代医家对哮病的认识,意识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正确的辩证思想和整体观念,结合目前医学对哮病的认知,传承创新,将祖国医学发挥出最大优势。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哮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哮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调护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喘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喘证的发病特点、古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及脏腑辩证的不同阐述,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祖国医学对喘证的深刻认识以及中医药治疗喘证的优势,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喘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喘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调护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节 肺痈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本病,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防治肺痈的优势,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中成药,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肺痈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肺痈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咯血、脓胸等临证要点,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节 肺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祖国医学对肺痨早有认识,并且各代医家对肺痨有深刻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认同感,增强其自觉学习兴趣,坚定文化自信。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肺痨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肺痨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调护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肺痨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肺阴亏损、虚火灼肺、气阴耗伤、阴阳虚损的证治方药。
第七节 肺胀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临床真实病例分享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肺胀反复发作的特性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双重的打击,意识到早期识别、预防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患者,提高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中药方剂治疗效果的分析和讲解,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感。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肺胀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肺胀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独立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八节 肺痿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肺痿多为慢性肺系疾病的终末期,病程长、病情重,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医者大爱”的精神,引导学生尊重患者,体谅患者,注重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肺痿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肺痿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防治心悸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中医的信心,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心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临床上能够对心悸作出正确诊断,并运用所学中医理论、技能进行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并合理处方用药。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胸痹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胸痹,急病人之所急,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胸痹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讲解胸痹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心衰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防治心衰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中医的信心,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心衰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临床上能够对心衰作出正确诊断,并运用所学中医理论、技能进行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并合理处方用药。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见习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不寐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寐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对于情志失调所致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尤为重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不寐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临床上能够对不寐作出正确诊断,并运用所学中医理论、技能进行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并合理处方用药。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章 脑系病证
第一节 头痛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文献学习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受历代先贤对于头痛的治疗论述颇多,且多认识独到,无头痛医头之流,树立“整体观”;同时在临床上秉承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鉴别真头痛与头痛,以免延误诊治;通过引经药的学习,树立遵古创新,分经辨证用药的思维。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头痛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眩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眩晕病位在脑,精准辨证,方能恰当选方施治;通过讲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等思想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使学生树立遵古不泥古,创新治疗的临床思维。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眩晕不同证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使学生能够学生能掌握各类眩晕的表现特点、辨证、处方用药,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及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中风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培养学生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的工作态度。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人命关天,应当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正确地使用急救药物“安宫牛黄丸”。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式学习,向学生展示中风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同证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能够学生能掌握各证型中风的表现特点、辨证、处方用药,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能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康复及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痴呆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痴呆对病人的危害,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起居,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同时树立正确的医生职业道德,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遇见迷路,不知所措的老人时,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痴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痴呆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节 癫狂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癫狂的病人的很多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应理解病人的行为,正如《大医精诚》中所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论什么样的病人,均应一视同仁,同时也要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临床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诊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癫狂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癫证和狂证的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节 痫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痫证的病人急性发作时的危险性,在医院外的场所遇见痫证的病人要懂得正确的急救方法,时刻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临床上为病人选择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诊治,指导患者如何预防痫证的复发,减轻经济负担。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痫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痫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七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历史文献源流,培养学生中医文化自信。在灵活运用“脏腑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辩证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医家的探讨实践,鼓励医学生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创新,树立正确的辩证思维。通过对预防调护时引导学生学会医患沟通,学会共情,提升沟通技巧,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引导患者关注身心健康。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胃痛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上腹部进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药物损害。(2)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真心痛、胁痛、腹痛与胃痛。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气滞、血瘀;(2)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3)辨证论治: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淤血停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胃痞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介绍胃痞的发病率和中医药对此病优秀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通过讲解胃痞的诊断,分证辩证治疗要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思维。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精准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医学综合素养。讲解胃痞预防调摄时引导学生利用中医脏腑整体观念,学会引导患者关注身心健康。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胃痞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胃痞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哮病与喘证。
4.辨证论治:(1)辨发病特点、寒热偏盛、肺脾肾虚损;(2)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3)辨证论治:①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②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呕吐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应对急症能力,学会沟通交流,能指导患者应对突然急症的处理能力。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呕吐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呕吐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由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2)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胃痛、鼓胀、积聚、胸痹与胃痞。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2)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3)辨证论治:①实痞:饮食內停证、痰湿中阻证、湿热阻胃证、肝胃不和证。②虚痞:脾胃虚弱证、为阴不足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噎嗝(新增)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呃逆的病因病机,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有“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使命感;通过讲解呃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培养学生临床疾病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讲解呃逆的辨证论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尊重患者,体会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噎嗝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呃逆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呃逆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素体脾胃虚弱。(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反胃、呃逆与呕吐。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呕吐特点;(2)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止呕;(3)辨证论治:外邪犯胃证、饮食停滞证、痰饮内阻证、肝气犯为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节 呃逆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呃逆的病因病机,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有“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使命感;通过讲解呃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培养学生临床疾病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讲解呃逆的辨证论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尊重患者,体会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呃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呃逆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呃逆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由于食道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咽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
2.病因病机:(1)病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2)病机:气、痰、淤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反胃、梅核气。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性的虚实、辨病邪的偏重。(2)治疗原则: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3)辨证论治:痰气交阻证、精亏热结证、瘀血内结证、气虚阳微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节 腹痛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腹痛的古代文献和病因病机,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医学的兴趣;通过讲解腹痛的辨证论治,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通过讲解突发腹痛的急症处理,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培养良好的医德素质。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腹痛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腹痛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分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2)病机:脏腑气机阻,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胃痛、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外科、妇科腹痛与腹痛。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腹痛的性质、腹痛的部位;(2)治疗原则: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3)辨证论治:寒邪内阻证、湿热壅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瘀血内停证、中脏虚寒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七节 泄泻
【教学目标】
1. 素质目标:通过泄泻病的古代文献和病因病机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激情;通过讲解泄泻的接诊要点,使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人文关怀素质。通过讲解泄泻的急诊处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泄泻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培养责任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泄泻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泄泻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久病年老。(2)病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常。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霍乱与泄泻。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暴泄与久泄、虚实、寒热、兼夹证;(2)治疗原则:运脾化湿;(3)辨证论治:①暴泄:寒湿证、湿热证、食滞证②久泄: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肾阳虚衰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八节 痢疾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本病,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防治痢疾的优势,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中成药,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痢疾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2)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而成痢。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泄泻与泄痢 。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虚实、寒热、伤气、伤血;(2)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举;(3)辨证论治: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九节 便秘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规律及情志调节,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便秘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便秘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2)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肠结与便秘。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2)治疗原则: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保持大便通畅;(3)辨证论治:①实秘:热秘、气秘、冷秘。②虚秘:气虚秘、血虚秘、阳虚秘。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八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胁痛与胃痛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注意类证鉴别,避免误诊误治;通过演示与系统患者的问诊,学会医患沟通技巧,能够正确引导患者调畅情志,加强生活调护。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胁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胁痛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不遂、跌扑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2)病机:肝络失和。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悬饮与胁痛。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属虚属实;(2)治疗原则: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疏肝和络止痛;(3)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滞证、肝络失养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黄疸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联系中医基础课程等学生较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分享中医治疗黄疸的成功医案,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的信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学生能辨识各类黄疸的表现特点、辨证、处方用药,并能对特定病案做出分析,给出正确的诊治及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萎黄、黄胖病与黄疸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阳黄与阴黄、阳黄湿热轻重;(2)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3)辨证论治:①阳黄: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胆腑郁热证、疫毒炽盛证;②阴黄:寒湿阻遏证、脾虚湿滞证;③黄疸后期:湿热留恋证、肝脾不调证、气滞血瘀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积聚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案例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中成药,减少用药误区,正确分析和判断病情;学会人文关怀。结合古今对积聚的认识及治疗,培养学生传承创新的意识。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积聚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积聚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失调、饮食内伤、感受外邪、正气亏虚。(2)病机:气机阻滞,淤血内结。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腹痛、鼓胀、聚证与积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部位,辨积证初、中、末三期,辨标本缓急;(2)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3)辨证论治:气滞血阻证、瘀血内结证、正虚瘀阻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鼓胀
【教学目标】
- 素质目标:通过讲解鼓胀与水肿的鉴别,使学生能够注意类证鉴别,以免延误病情;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技术讲解诊断,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正确分析和判断病情;学会人文关怀。结合古今对鼓胀的认识及治疗,培养学生传承创新的意识。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鼓胀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鼓胀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虚发。(2)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水肿与鼓胀、气鼓、水鼓与血鼓。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实(2)治疗原则: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3)辨证论治:气滞湿阻证、寒水困脾证、水热蕴结证、瘀结水留证、阳虚水盛证、阴虚水停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节 瘿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瘿病最早发源于我国,并且认识到海藻、昆布等中医药在治疗瘿病,早于现代医学,树立学习中医自信心,建立中医文化自信。同时体会情志内伤在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因而增加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疾病好转及恢复,引导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瘿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宜、体质因素。(2)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瘰疬、消渴、瘿囊与瘿瘤。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在气与在学、火旺与阴伤;(2)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3)辨证论治: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节 疟疾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呃逆的病因病机,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有“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使命感;通过讲解呃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培养学生临床疾病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讲解呃逆的辨证论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尊重患者,体会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呃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呃逆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呃逆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疟邪。(2)病机: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风温发热、淋证发热与疟疾、寒疟、温疟与瘴疟。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情轻重、寒热偏盛、正气盛衰、病程长短;(2)治疗原则:祛邪截疟;(3)辨证论治: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九章 肾系病症
第一节 水肿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理解水肿病的危害,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起居,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更好的运用中医药为祖国健康事业奋斗。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水肿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使学生能利用中医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久病劳倦、禀赋不足。(2)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支饮、溢饮与水肿。
4.辨证论治:(1)辨阳水、阴水、脏腑病位;(2)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3)辨证论治:①阳水:风水相博证、湿毒侵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②阴水: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瘀水互结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淋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理解淋证的危害,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起居,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同时树立正确的医生职业道德,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淋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淋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使学生能利用中医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习相关文献,讲述淋证分类及治疗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增强中医理论知识;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体虚。(2)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淋证与癃闭、血淋与尿血、膏淋尿浊。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六淋主症、虚实;(2)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3)辨证论治:热琳、石淋、血淋、气淋、高淋、劳淋。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癃闭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在三千年前就能诊治现代医学难题—急慢性肾衰竭,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现代医学疑难杂症,中医可治可防。介绍癃闭中医多种治疗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思,防止思维僵化。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癃闭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癃闭虚证、实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特别是对“急则治其标”、“下病上治”等治则的理解,并引导学生重视肾系疾病的早期防治。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湿热、感受热毒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尿路阻塞、体虚久病、药毒所伤。(2)病机: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淋证、水肿与癃闭。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之虚实、病之缓急轻重;(2)治疗原则:“腑病以通为用”;(3)辨证论治:膀胱湿热证、肺热壅盛证、肝郁气滞证、浊淤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肾阴亏耗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阳痿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呃逆的病因病机,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有“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使命感;通过讲解呃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培养学生临床疾病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讲解呃逆的辨证论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尊重患者,体会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阳痿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呃逆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呃逆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禀赋不足,劳伤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2)病机:肾、肝、心、脾受损,气虚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气血失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早泄与阳痿。
4.辨证论治:(1)辩证要点:辨虚实、审寒热、明脏腑;(2)治疗原则:补肾疏肝,健脾益气,行气活血;(3)辨证论治:命门火衰证、心脾亏虚证、肝郁气滞证、惊恐伤肾证、湿热下注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十章 气血津液病症
第一节 郁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患者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预防郁证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临床深入了解患者病史、发病诱因,针对诱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未病先防”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以诚恳、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以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帮助患者克服精神方面的不良因素,使患者能充分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郁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式学习,向学生展示郁证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同证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能够学生能掌握各证型郁证的表现特点、辨证、处方用药,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能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预防、康复及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 概述: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腹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所伤、体质因素。(2)病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虚火喉痹、噎嗝与郁证梅核气、郁证脏躁与癫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六郁及主次、脏腑、虚实;(2)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3)辨证论治: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痰气郁结证、心神失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阴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血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及作息的规律,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血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2)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①血证各病鉴别:外伤鼻衄、经行衄血与内科鼻衄,齿衄与舌衄,吐血、口腔出血与咳血,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与吐血,痢疾与便血,血淋、石淋与尿血,斑丘疹,丹毒与紫斑;②血证主要证类的鉴别: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证的不同、脏腑病变之异、证候之虚实;(2)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3)辨证论治:①鼻衄:热邪犯肺证、胃热炽盛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②齿衄: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③咳血:燥热伤肺证、肝火犯肺证、阴虚肺热证;④吐血:胃热壅盛证、肝火犯胃证、气虚血溢证;⑤便血:肠道湿热证、气虚不摄证、脾胃虚寒证;⑥尿血:下焦湿热证、肾虚火旺证、脾不统血证、肾气不固证;⑦紫斑: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痰饮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及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百病兼痰”,“怪病多由痰作祟”,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节学习内容兴趣,树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敬爱生命,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尊重患者,提高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2.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痰饮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及讲解,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明白理论来源于实际,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独立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症。
2.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2)病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痰饮与痰证、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证,肺胀、喘证、哮病与支饮。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痰、悬、溢、支四饮,辨虚实、寒热;(2)治疗原则:重在温化;(3)辨证论治:①痰饮:脾阳虚弱证、饮留胃肠证;②悬饮:邪犯胸肺证、饮停胸胁证、络气不和证、阴虚内热证;③溢饮:表寒里饮证;④支饮:寒饮伏肺证、脾肾阳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四节 消渴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本病,使学生理解消渴中“已病防变”的思想内涵,深刻认识到对消渴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防治中医药更具有优势,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在消渴诊治中合理选择运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正确分析和判断病情。加深学生对中医疗效的认同感,增强其学习兴趣,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善于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优势能力,为患者祛除病痛、谋健康福利。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消渴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消渴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消渴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味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2)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口渴症、瘿病与消渴。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位、标本、本证与并发症;(2)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3)辨证论治:①上消:肺热津伤证;②中消:胃热炽盛证、气阴亏虚证;③下消: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五节 汗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及案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治疗汗证的优势及疗效,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传统医学辨证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仁心,为患者解决问题,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汗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汗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证型的汗证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病后体虚、情志失调、嗜食辛辣。(2)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脱汗、战汗、黄汗与汗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2)治疗原则: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3)辨证论治:肺为不固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邪热郁蒸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六节 内伤发热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讲解疾病,激发医学生关爱病人尊严、价值的人文医学精神,鼓励医学生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的优良传统,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做贡献,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与担当。内伤发热病患症状多样,反复发热时间较长,对于精神情绪上都会有较大影响,需要我们尽可能准确的辩证及治疗,同时注意安抚情绪,做好病情解释。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内伤发热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随证处方用药。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卷、情志失调、外伤出血。(2)病机:气、血、湿等郁结。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辩证候虚实、病情轻重;(2)治疗原则:实者解郁、活血、除湿为主,虚者益气、养血、滋阴、温阳;(3)辨证论治:①阴虚发热证、血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痰湿郁热证、血瘀发热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七节 厥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治疗原则,从而理解辨证论治,深刻理解诊疗过程以病人为中心,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厥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讲解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变现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2)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乘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眩晕、中风、痫证、昏迷与厥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因、虚实、分气血;(2)治疗原则:醒神回厥;(3)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虚证;②血厥:实证、虚证;③痰厥。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八节 虚劳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虚劳这一章的讲解,古代医家的医案的自学,激发医学生关爱病人尊严、价值的人文医学精神,鼓励医学生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优良传统,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做贡献。培养学生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使命与担当。虚劳的病患多为久病、重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尽力解决患者此次就医的主要问题,同时对其生活起居及饮食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不厌其烦、由己及人的对待患者。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虚劳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虚劳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 概述: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
2.病因病机:(1)病因:禀赋薄弱,素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误治失治,损耗精气。(2)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肺痨、其他疾病的虚证与虚劳。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有无兼夹病证;(2)治疗原则:“虚则补之”、“损者益之”;(3)辨证论治:①气虚:肺气虚证、心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②血虚:心血虚证、肝血虚证;③阴虚: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脾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④阳虚: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九节 癌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癌病的发病及治疗特点,癌病发生大部分为中晚期肿瘤,无法达到根治,治疗过程漫长且治疗费用高,同时病人处于长期“带瘤生存”状态,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医者,除了寻求各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病,同时要注意肿瘤治疗的费用高昂,顾及病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引用西方一位医者特鲁多的铭言癌症的治疗多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通过章节的讲解,引导同学们换位思考,站在病患角度体恤病人,治疗疾病,把治疗费用到刀刃上,避免过度医疗及不合理用药。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癌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临床中所见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癌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或临床中错综复杂的证型分析,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辨证施治,并对不同癌病产生的变病及合病有一定的了解,并给出正确的生活调摄计划。培养“治未病”“既病防变”的临床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体质内虚、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宿有久疾。(2)病机:痰瘀郁毒,阴伤气耗,虚实夹杂,气郁为先。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良性肿瘤与癌病。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脏腑病位、病邪的性质、标本虚实、病程阶段;(2)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3)辨证论治:气郁痰瘀证、毒热壅盛证、湿热郁毒证、瘀毒内阻证、阴伤气耗正、气血双亏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十一章肢体经络病
第一节痹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悲悯为怀,精益求精的大医情怀,通过学习痹证的临床表现,加深对痹证患者的认识,关爱痹证患者,在公众场合能体恤特殊人群,比如在公交车上为痹证患者让座或体谅年轻痹证患者不给老年人让座等行为。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痹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能够对痹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能熟练的为痹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鼻祖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因:风寒湿邪、风湿热邪;②内因:劳逸不当、体质亏虚。(2)病机:外邪侵袭肢体,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痿证与痹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病邪的偏盛、病性的虚实;(2)治疗原则:祛邪通络;(3)辨证论治: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气血虚痹证、肝肾虚痹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二节 痿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得学生理解和把握痿病的中医核心理论,经典理论,提高中医药水平,尤其是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不妄用风药”等重点理论的认识水平,树立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的信心。
2.知识目标:学学生能说出痿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痿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劳病体虚、跌扑瘀阻。(2)病机: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偏枯、痱证与痿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脏腑病位、标本虚实;(2)治疗原则:虚证扶正补虚为主,实证祛邪和络为主;(3)辨证论治:肺热津伤证、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损证、脉络瘀阻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第三节 颤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诊治,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中成药,减轻经济负担。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颤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自学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年老体虚、情志失节、饮食不节、劳逸失当。(2)病机:肝肺内动,经脉失养。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瘛疭与颤证。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2)治疗原则:实证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虚证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3)辨证论治: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阴虚风动证、阳气虚衰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常见证型与代表方。
第四节 腰痛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腰痛与中医“脏象”、“经络”及“虚实”等理论的联系,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对腰痛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所学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性。
2.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腰痛的病机病位,使学生能通过中医知识解释临床病情的发生。通过从腰痛的诊断、治疗、及各证的主要及次要症状的讲解,使学生能运用临床思维诊断腰痛,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收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概述: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扑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病状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闪挫跌扑、年老久病。(2)病机:经脉痹阻,腰腑失养。
3.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鉴别诊断:腰痛症状鉴别、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肾痹。
4.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邪实与正虚、分清病理因素;(2)治疗原则:分清标本虚实缓急;(3)辨证论治:寒湿腰痛证、湿热腰痛证、瘀血腰痛证、肾虚腰痛证。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考核重点】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
学时数分配表(理论128学时)
章节 |
内 容 |
教学 形式 |
教学时数 |
见习时数 |
|
总 论 |
|
||||
第一章 |
第一节 |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
线下 |
3 |
|
第二节 |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
||||
第三节 |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
||||
第二章 |
第一节 |
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 |
|||
第二节 |
病证结合的辨治思路 |
||||
第三节 |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 |
||||
第三章 |
第一节 |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
|||
第二节 |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
||||
第三节 |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
||||
第四节 |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
||||
各 论 |
|
||||
第四章 肺系病症 |
第一节 |
感冒 |
线下 |
2 |
|
第二节 |
咳嗽 |
线下 |
2 |
2 |
|
第三节 |
哮病 |
线下 |
3 |
2 |
|
第四节 |
喘证 |
线下 |
3 |
2 |
|
第五节 |
肺痈 |
线下 |
2 |
|
|
第六节 |
肺痨 |
线下 |
|
|
|
第七节 |
肺胀 |
线下 |
3 |
2 |
|
第八节 |
肺痿 |
线下 |
2 |
|
|
第五章 心系疾病 |
第一节 |
心悸 |
线下 |
3 |
2 |
第二节 |
胸痹 |
线下 |
3 |
2 |
|
第三节 |
心衰 |
线下 |
3 |
|
|
第四节 |
不寐 |
线下 |
2 |
|
|
第六章 脑系疾病 |
第一节 |
头痛 |
线下 |
3 |
|
第二节 |
眩晕 |
线下 |
3 |
2 |
|
第三节 |
中风 |
线下 |
3 |
2 |
|
第四节 |
痴呆 |
线下 |
3 |
2 |
|
第五节 |
癫狂 |
线下 |
3 |
|
|
第六节 |
痫证 |
线下 |
3 |
|
|
第七章 脾胃系 病证 |
第一节 |
胃痛 |
线下 |
3 |
2 |
第二节 |
胃痞 |
线下 |
2 |
|
|
第三节 |
呕吐 |
线下 |
3 |
|
|
第四节 |
噎膈 |
线下 |
|
|
|
第五节 |
呃逆 |
线下 |
2 |
|
|
第六节 |
腹痛 |
线下 |
3 |
2 |
|
第七节 |
泄泻 |
线下 |
2 |
|
|
第八节 |
痢疾 |
线下 |
2 |
|
|
第九节 |
便秘 |
线下 |
2 |
|
|
第八章 肝胆系 病证 |
第一节 |
胁痛 |
线下 |
3 |
|
第二节 |
黄疸 |
线下 |
3 |
2 |
|
第三节 |
积聚 |
线下 |
3 |
|
|
第四节 |
鼓胀 |
线下 |
3 |
2 |
|
第五节 |
瘿病 |
线下 |
3 |
2 |
|
第六节 |
疟疾 |
线下 |
|
|
|
第九章 肾系病证 |
第一节 |
水肿 |
线下 |
3 |
2 |
第二节 |
淋证 |
线下 |
2 |
2 |
|
第三节 |
癃闭 |
线下 |
3 |
|
|
第四节 |
阳痿 |
自学 |
|
|
|
第十章气血津液病证 |
第一节 |
郁证 |
线下 |
3 |
|
第二节 |
血证 |
线下 |
3 |
|
|
第三节 |
痰饮 |
线下 |
2 |
|
|
第四节 |
消渴 |
线下 |
3 |
2 |
|
第五节 |
汗证 |
线下 |
3 |
|
|
第六节 |
内伤发热 |
线下 |
3 |
|
|
第七节 |
厥证 |
线下 |
3 |
|
|
第八节 |
虚劳 |
线下 |
3 |
2 |
|
第九节 |
癌病 |
线下 |
3 |
|
|
第十一章肢体经络病症 |
第一节 |
痹证 |
线下 |
3 |
2 |
第二节 |
痿证 |
线下 |
3 |
|
|
第三节 |
颤证 |
线下 |
3 |
2 |
|
第四节 |
腰痛 |
线下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