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中医 学 )
专业教学大纲编写体例
【课程名称】中医妇科学
学分:4.0
学时:总学时67,理论51学时,见习16学时。
适用对象:中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在中医基础课程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医传统文化对中医临床的影响,树立学习中医内科的信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知识目标:
通过《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掌握中医妇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四诊收集妇科资料。使学生能掌握和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经、带、孕、产、杂病各常见病症的病名涵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具有病案分析,规范书写门诊、住院病历能力。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3.能力目标:
(1)自学能力:理论大课讲授妇产科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部分章节在见习小课讲授,部分章节则由学生自习掌握,见习及实习时要求学生自我查阅参考书及参考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最终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见习及实习期间由带教教师组织管理病人,通过学生直接面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书写完整病历及住院病历、分析病情、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制订诊疗计划、参加手术及参加病例讨论等,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PBL、网络授课、病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目的。
2.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集体性形成性评价(30%)+参与性形成性评价(10%)+课程终末性评价(6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集体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全体同学集体共同参与,即每位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阶段性的学习成效反映,范围包括课程作业、案例分析、见习带教等。
参与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课程中授课班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反映,范围包括随机抽查点名、随堂作业、课堂学习(课内提问、分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学习等)。
课程终末性评价采用笔试或机试形式进行。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A1/A2/A3,案例分析题型,记忆型题与应用型题比例为3:7。
【参考书目】
1.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版,谈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参考资料:妇产科学 第九版、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1995年、现代妇科治疗学1995年。
3.广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址http://210.36.99.60/index.asp。
4.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址http://course.jingpinke.com/benke。
第一章 绪论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各阶段的代表医家、学术著作及学术成就及历史渊源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妇科学的奥妙,加深对中医妇科学的认同感,增强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信心。同时讲述学习中医妇科学正确方法,减少同学由于方法不当而失落或者效率低下等情形。
2.知识目标:
1.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掌握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方法。
2.熟悉十大历史时期;
3.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中医妇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进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十大历史时期: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代、宋代、金元时代、明代、清代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妇科发展概况;
2.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贡献。
3.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考核重点】
重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学习方法。
难点: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特点。
第二章 女性生殖脏器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女性生殖器解剖(胞宫、阴道、阴户、玉门、子门、毛际、交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生殖结构的解剖位置,加深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
2.知识目标:熟悉古籍的相关记载,了解胞宫、阴道、阴户、玉门、子门、毛际、交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指出生殖器官解剖结构。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胞宫、阴道、阴户、玉门、子门、毛际、交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考核重点】
重点:明确相关脏器的解剖结构。
难点:相关脏器的区分。
第二节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等相关内容,加深与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对女性生理基础有一定的认识,以人为本。
2.知识目标:掌握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脏腑与胞宫的联系;天癸的生成与生理作用。熟悉冲任督带四脉的共同特点。了解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3.能力目标:能熟练背诵《黄帝内经》中关于女性生理变化部分。“女子七岁…”。利用生殖器官模型,使学生认识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并使学生能够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熟悉冲任督带四脉的四个共同特点;
2.掌握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掌握天癸在古籍中的论述情况。
3.了解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考核重点】
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的联系;脏腑与胞宫的联系;天癸的生成与生理作用。
第三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引导同学们重视、体谅并关爱自己身边的女性,学会沟通、关心,强调“为医先为人”的素养和品格,重视自身的人文道德修养。
2.知识目标:
(1)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生理特点与产后生理特点;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用中医的语言复述月经、妊娠、带下的生理现象、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2)熟悉月经产生机理的临床意义;带下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与妊娠机理;
(3)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产褥期的母体变化与哺乳。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带下、妊娠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熟读《傅青主女科》中关于月经的论述,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生理特点与产后生理特点;
2.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3.脏腑与胞宫;
4.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5.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考核重点】
重点: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生理特点与产后生理特点;
难点:月经产生机理的临床意义;带下的生理现象与产生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与妊娠机理;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概要
第一节 妇科疾病常见的病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了解内外因在妇科疾病的作用上,理解到外在避风寒暑湿,内在调畅情志的重要性。对病人多注重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
(1)掌握寒、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理解中医层面上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2)熟悉怒、思、恐的致病特点;其他致病因素的种类;体质因素在妇科病因学中的地位。
3.能力目标:能够在诊病过程中找到内外病因。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妇科疾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淫邪因素:寒、热、湿;
2.情志因素:怒、思、恐;
3.其它致病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
【考核重点】
重点:掌握疾病与病因的相互作用;
难点:情志因素对疾病的作用。
第二节 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教学目标】
1. 素质目标:通过了解病机,能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有趣味性。具备“感恩、责任、担当”的基本素质,强调“医术精益求精”的素养和品格,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
2.知识目标: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是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才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核心机理;肾、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2)熟悉气血失调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3)了解直接损伤胞宫导致妇科疾病的主要机理。
3.能力目标:能够理清疾病的病机。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是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才导致
妇科疾病发生的核心机理;肾、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2.熟悉气血失调导致妇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机理;
3.了解直接损伤胞宫导致妇科疾病的主要机理。
【考核重点】
重点: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肾、肝、脾、心、肺
难点:情志因素对疾病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妇科疾病的诊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可临床辩证辨病。处处体现中医医生的精神风貌
2.知识目标:
(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
(3)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四诊诊断疾病。如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四诊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望诊:望形神、望面色、望唇舌、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
2.闻诊:耳听声音、鼻嗅气味;
3.问诊: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
4.切诊:脉诊、按诊。
【考核重点】
重点: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难点:经、带、胎、产各种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妇科疾病的辩证方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以病人为中心开展诊疗。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妇科疾病辩证方法的具体内容及不同妇科疾病的辩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不同辩证下的妇科疾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脏腑辨证中五脏病变的证候特征;
2.熟悉气血辨证中气血病变的证候特征;
3.了解妇科常见证型。
【考核重点】
妇科疾病辩证方法的具体内容及鉴别要点,如脏腑辨证、气血辩证。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教育和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悲悯为怀,精益求精的大医情怀,具备“感恩、责任、担当”的基本素质,强调“大医精诚”的素养和品格,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常用内治法的具体原则、内容及注意事项。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四诊,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补肾滋肾、养心安神、疏肝养肝、健脾和胃的常用方法及代表方剂。
2.熟悉调理气血、调理奇经、调整月经周期的常用方法;
【考核重点】
补肾滋肾、养心安神、疏肝养肝、健脾和胃的常用方法及代表方剂。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中医妇科外治,体会到中医治疗的丰富多样性。能针对性对患者处以合适的外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常用外治法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外治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妇科外治法的使用原则;
2.熟悉妇科主要外治法;
3.了解妇科常用的外用药物。
【考核重点】
妇科主要外治法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常用药物,如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离子导入等。
第五章 预防与保健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女性生理卫生,展开积极宣传和实行。体会到中医治疗的丰富多样性。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同理心培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期保健、妊娠期保健、产褥期保健、哺乳期保健、绝经前后保健的注意事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妇女不同时期保健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患者做出正确的指引,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了解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绝经前后期保健等知识,能积极宣传和实行。
【考核重点】
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绝经前后期保健注意事项
第六章 月经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月经的相关知识,对女性周期性生理改变有更系统的认识。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同理心培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月经病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
2.熟悉本病机理;
3.了解月经病的定义、范围。
【考核重点】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 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先期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先期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气虚证、血热证。
二、月经后期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后期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后期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月经后期的定义及其各型的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肾虚证、血虚证、血寒证、气滞证、痰湿证。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先后不定期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气虚证、血热证、血瘀证。
四、月经过多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过多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月经过多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月经过多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气虚证、血热证、血瘀证。
五、月经过少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月经过少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月经过少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月经过少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月经过少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肾虚证、血虚证、血瘀证、痰湿证。
六、经期延长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经期延长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经期延长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经期延长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经期延长的定义、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气虚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蕴结证、血瘀证。
第二节、经间期出血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经间期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经间期出血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经间期出血的分型及代表方剂;
2.熟悉经间期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与诊断;
3.了解其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肾阴虚证、血热证、血瘀证。
第三节、崩漏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崩漏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崩漏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崩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论治及塞流、澄源、复旧三法的运用;
2.熟悉崩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崩漏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崩三法及证治方药,如血热证、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
第四节、闭经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闭经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闭经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闭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论治;
2.熟悉闭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闭经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肾虚证、脾虚证、精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湿阻滞证。
第五节、痛经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对痛经的中医诊治方面有更系统的认识。在面对痛经患者时能从容应对,聚焦“立德树人”,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痛经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痛经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痛经的定义与诊断、辨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痛经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损证。
第六节、绝经前后诸证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对绝经前后诸证有更系统的认识。在面对该类患者时能从容应对。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等情志问题,诊病过程中应加用情志疗法,学会沟通、关心、要有责任、担当,强调“为医先为人”的素养和品格。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绝经前后诸证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经断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
2.熟悉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主要机理。
【考核重点】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俱虚证、心肾不交证。
第七章 带下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带下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带下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带下病的定义及其辨证论治;
2.熟悉带下病的主要机理及其治疗原则。
【考核重点】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八章 妊娠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对妊娠病有更系统的认识。能做出恰当的处理方案,减少失治、误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旨在培养掌握实践能力的同时,聚焦“立德树人”,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妊娠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妊娠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妊娠病的定义、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
2.熟悉主要发病机理。
【考核重点】
妊娠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 妊娠恶阻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妊娠恶阻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妊娠恶阻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妊娠恶阻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熟悉其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胃虚证、肝热证、痰滞证。
第二节 异位妊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学会人文关怀、积极学习提升医疗能力、以及对疾病预后判定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学生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培养他们从容不迫的气质和有条不紊的组织,同事兼顾患者的安抚和家属的沟通。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异位妊娠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异位妊娠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中医对异位妊娠的辨证论治;
2.熟悉异位妊娠的定义。
【考核重点】
异位妊娠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证治方药,如未破损期、已破损期。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对胎漏、胎动不安有更系统的认识。关爱病人,悲悯为怀的大医情怀,具备“责任、担当、同理心”等基本素质。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胎漏、胎动不安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发病机理;辨证论治;
2.熟悉其与妊娠腹痛、胎损难留的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证治方药,如肾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证、血瘀证、湿热证。
第四节、堕胎、小产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堕胎、小产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堕胎、小产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堕胎、小产的定义、发病机理;辨证论治;
2.熟悉其与胎漏、胎动不安的鉴别诊断。
【考核重点】
堕胎、小产的病因病机、鉴别要点及证治方药,如胎堕难留证、胎堕不全证。
第六节 滑胎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滑胎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滑胎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滑胎的定义;辨证论治;
2.熟悉其发病机理。
【考核重点】
胎漏、胎动不的病因病机、鉴别要点及证治方药,如肾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瘀证。
第九章 产后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产后病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产后病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产后病的发病机理、诊断的特殊要求与治疗原则;
2.熟悉产后病的定义、范围。
【考核重点】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三节 产后发热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产后发热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产后发热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产后发热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
【考核重点】
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感染邪毒证、外感证、血瘀证、血虚证。
第五节 产后恶露不绝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产后恶露不绝的定义、诊断、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产后恶露不绝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恶露不绝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了解其主要病机。
【考核重点】
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气虚证、血热证、血瘀证。
第十节 产后乳汁异常
一、 缺乳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缺乳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缺乳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缺乳的辨证论治;
2.熟悉缺乳的定义、主要机理。
【考核重点】
缺乳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如湿热瘀结证、肾阴亏虚证、肝经郁热证。
二、乳汁自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回乳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回乳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熟悉乳汁自出的定义;
2.了解其分型与代表方剂。
【考核重点】
回乳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证治方药。
第十章 妇科杂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妇科杂病的范围及病因。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妇科杂病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熟悉妇科杂病的定义、范围;主要发病机理。
【考核重点】
妇科杂病的定义、范围及主要发病机理。
第一节 不孕症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不孕症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不孕症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不孕症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2.熟悉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考核重点】
不孕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如肾虚证、肝气郁结证、痰湿内阻证、瘀滞胞宫证。
第二节 癥瘕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癥瘕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癥瘕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见习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l.掌握癥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熟悉癥与瘕的区别;
3.了解其病因病机。
【考核重点】
癥瘕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如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湿瘀结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
第四节 阴痒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阴痒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阴痒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阴痒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
2.熟悉阴痒的外治法。
【考核重点】
阴痒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如肝肾阴虚证、湿热下注证、湿虫滋生证。
第六节 盆腔炎性疾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指导患者正确就诊,减少疾病的失治、误治。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复述盆腔炎性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要点。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急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鉴别要点及不同证候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治,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盆腔炎性疾病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2.熟悉其病因病机。
【考核重点】
急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学时数分配表
章 节 |
内 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时数 |
|
理论课时共51学时 |
||||
第一章 |
第一节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
线下 |
2 |
第二节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线下 |
||
第二章 |
第一节 |
女性生殖脏器解剖 |
线下 |
2 |
第二节 |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
线下 |
||
第三节 |
女性的特殊生理 |
线下 |
||
第三章 |
第一节 |
妇科疾病常见的病因 |
线下 |
2 |
第二节 |
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
线下 |
||
第三节 |
妇科疾病的诊法 |
线下 |
||
第四节 |
妇科疾病的辩证方法 |
线下 |
||
第四章 |
第一节 |
常用内治法 |
线下 |
2 |
第二节 |
常用外治法 |
线下 |
||
第五章 |
|
预防与保健 |
自学 |
0 |
第六章 |
第一节 |
月经不调 |
线下 |
16 |
第二节 |
经间期出血 |
线下 |
||
第三节 |
崩漏 |
线下 |
||
第四节 |
闭经 |
线下 |
||
第五节 |
痛经 |
线下 |
||
第六节 |
绝经前后诸证 |
线下 |
||
第七章 |
|
带下病 |
线下 |
2 |
第八章 |
第一节 |
妊娠恶阻 |
线下 |
12 |
第二节 |
异位妊娠 |
线下 |
||
第三节 |
胎漏、胎动不安 |
线下 |
||
第四节 |
堕胎、小产 |
线下 |
||
第六节 |
滑胎 |
线下 |
||
第九章 |
第三节 |
产后发热 |
线下 |
6 |
第五节 |
产后恶露不绝 |
线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