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并举,提高肝脏储备功能
肝脏有着“人体化工厂”之称。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患者的生命深受威胁。“我想我比较幸运,找对了医院,选对了治疗。”出院近9个月后到医院复查,得知肝功能仍保持良好的钦州患者罗某深有感触地说。
镜头回放:病魔来势汹汹,中西医结合疗法阻断进程
去年5月底,50岁的罗某突然发现尿液、眼睛和皮肤都变黄,食欲不振,还伴有恶心呕吐和失眠。在当地卫生院治疗几天病情毫无缓解。随后罗某来到南宁,在一家医院住院治疗,尽管做了护肝降酶、退黄、改善凝血功能等治疗,但她各种症状仍进一步加重。
在熟人介绍下,2014年6月14日,罗某转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中医)就诊。经详细检查,肝病科专家确诊为黄疸—湿热瘀黄、慢加急性肝衰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Ⅲ期等。结合罗某病情,该科专家团队经多次商讨,最终制定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中医方面,他们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退黄为治疗法则,在进行中药灌肠以通腑保肝、通腑开窍的同时,为健脾利湿,同时对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在西医方面,则采用西药进行抗乙肝病毒、护肝降酶以及改善肝脏微循环等对症治疗。随着治疗的进行,罗某病情逐渐好转,乏力、厌食、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黄疸、腹水也逐渐消退。
对罗某的主管医生王秀峰、龙富立来说,患者的肝衰竭症状得以迅速控制,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结果。然而,此时,在他们的脑海里,还盘旋着一个个的问号,如何巩固疗效,确保肝脏这个“人体化工厂”正常运转,及时处理人体“垃圾”和生产出合格产品(如胆汁、糖元和蛋白质)?如何修复?为解决这些临床问题,他们查阅文献,结合科研成果和以往经验,制定并优化巩固治疗及出院后维持治疗方案。
8月13日,在广中医住院整整两个月后,罗某终于出院了。出院后,罗某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饮食作息,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至今再未发现病情复发。
专家提醒:早期介入中医药,可提高肝衰竭生存率
“这个病人的康复,对我们来说有着很深远的意义。那就是,早期、及时的介入中医药治疗,能大大提高生存率,让肝脏储备功能。”记者日前采访时,广中医胆病科主任毛德文告诉记者,患者出院的前一天复查提示,其体内的乙肝病毒阴转,肝功能、凝血功能接近正常,重新评估其肝功能状态为Child A级。“这意味着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效果。”毛德文若有所思地说。
据毛德文介绍,肝衰竭大多数是发生在乙肝的基础上,患者发病急、病情复杂、发展快,且预后不良。如有二十多年的慢性乙肝病史的罗某就是如此。目前,原发疾病及各类并发症导致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0%以上。近年来,随着抗病毒、人工肝、肝移植等方法的应用,逐渐形成了该领域内科治疗-人工肝-肝移植的一体化治疗模式。临床实践证明,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的干预在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存活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单点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