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医生专门“回炉”学东盟语言 方便东盟友人广西求医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2013.8.30 作者:张若凡 日期:2013-09-03 点击数:
分享到:

两位越南学生在跟中国老师学习针灸技法。 记者 张若凡摄

在异国他乡生活,看病时语言不通是个头疼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东盟友人落户广西,本地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回炉”学语言,为这些东盟友人求医问诊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一批批东盟留学生越洋前来拜师学艺,成为传统医学传承的新力量

    “回炉” 10名骨干分别学5国语言

    “阿菊这两天可能要回来复诊。”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保健科的医务人员都认识阿菊,这个越南商人把南宁当成她的半个家乡,每隔两三个月就要来一趟。除了定期来打理生意,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病。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越南治疗没有起色,于是她选择在广西的医院接受治疗,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3年多。

    医生不懂越南语,阿菊只会说有限的一点汉语,最初的诊病基本上是用手比划。有时候她找会中文的朋友陪着来,可是遇到生僻的医学术语,朋友也只能干着急。

    该院保健科科长伍秋霞告诉记者,近年来,像阿菊一样在广西看病的东盟友人越来越多,语言是最大的障碍。

    2010年,该院挑选了10名技术骨干“回炉”,到广西民族大学学习东盟国家语言,学习时间为一年,主攻泰国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5个语种。还有两位医护人员专程到老挝的医疗机构进修了半年。

    雷丽丽是“东盟小分队”的一员。“回炉”学习时,她所在的班上有好几位泰国同学,这些同学告诉雷丽丽,在异国他乡生活,吃住行等困难都好克服,唯独看病是个大难题,交流不畅,担心出问题,所以只要不是急症,很多留学生都选择放假回国的时候再看病。看到有医务人员专程来学东盟语言,他们由衷感到高兴。

重视 有医院拟建东盟病人专区

  去年,阿菊的病情一度恶化,血小板减少,必须输血。医务人员需要向阿菊的丈夫说明病情,请他签署输血同意书,并告知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这么复杂的内容,跟中国人都得解释半天,跟越南人怎么说得清楚?医护人员正在犯难,突然想到学成归来的“东盟小分队”,赶紧搬救兵。主攻越南语的医生雷秋宁接过任务,查了几个与输血有关的词汇后,很顺利地跟阿菊的丈夫进行了沟通。经过输血和用药,阿菊的病情有了好转。

记者从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等几家大型医院了解到,近几年,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日渐深入,在广西的医院就医的东盟国家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专门来求医。有的医院已经计划筹建面向东盟国家病人的专门病区。多家医院的院长都表示,在今后的医务人员招聘及进修中,东盟国家语言能力将是新的关注点。

交流 东盟学生到广西来学中医

  这个暑假,广西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科的黄宁华医生每次出门诊时,身后都跟着一群“小尾巴”——几位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院学生。这群学生都是黄皮肤,黑头发,说着流利的中文。如果不点破,没人看得出里面有几个外国学生。

  黄辉长和黎文享都来自越南,现在就读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学就大五了。为什么要来学中医?两人的态度很一致:“现在中医在我们越南很流行。”

  黎文享小时候曾跟着妈妈到当地的中医院看病,妈妈睡眠不好,手脚麻木,给中医调理了一段时间后大有好转,所以他从小就对中医有好感。

  这些年,不少广西人把中医医馆开到了越南,当地人对中医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黎文享告诉记者,目前就有20多位越南留学生跟他们一样,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专业。

学推拿的泰国学生多,学针灸的越南学生多,新加坡学生则更愿意选择骨科方向。院方介绍,近年来,实习的医学生中,东盟面孔越来越多,成绩并不比中国学生差,不少人还是尖子生。

合作 筹建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厅了解到,十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东盟国家培养人才1000多人。2009年起,自治区卫生部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共同开展了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MBDS)中国项目,通过维持和扩大跨境合作、制定综合疾病监测和跨越国界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发现、控制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性传染病的能力,降低区域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广西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预计将建设成集传统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传统医药特色展示和文化观光、传统医药贸易物流等为一体的集散地,成为全国各地中医药民族医药走进东盟,以及东盟传统医药传入中国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