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教材建设

第五讲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发布时间:2022-12-16 11:08:41 浏览次数: 【字体:

所授课程

形势与政策

课程章节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授课学时

2

所属院、部

学工处

设计者

赵斌

授课专业

中医

授课年级

2022

一、导言(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

以“禾下乘凉”视频作为导入,提出问题——我国为何对粮食问题如此重视?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技能目标:能通过本次教学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应):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演变,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价格飞涨、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大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这意味着,解决好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能含糊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难点: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准确把握我国农情。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可包含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兴趣、思维情况、认知状态、心理、个性、学习动机、现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生活环境等)

1.学情分析: 

2022级中医专业学生开始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实现了中学时期憧憬的大学美好校园生活,学习热情高,求知欲较强烈,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粮食生产、下地干活没有切身体会,对于粮食安全概念模糊。

2.教学预测: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之所以保持从容坚定、自信笃定,很大底气就在于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四、教学过程

1.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时间(分钟)

授课者的工作

学习者的工作

80

70分钟讲授。

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10分钟视频观看+讨论

在授课前播放“禾下乘凉梦”视频,提出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让同学们思考并进行讨论发言。

 

 

 

 

 

 

2.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这节形势与政策的主题是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重点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课程设计如下:

导入:以“禾下乘凉”视频作为导入,提出问题——我国为何对粮食问题如此重视?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一、自力更生,形势持续向好

1.立足国情,粮食安全战略随势而动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不断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和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发展。粮食生产,从重数量到兼顾质量;粮食流通,从计划到市场。

2. 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是浸入骨髓的“饿”、如影随形的“缺”,现在是农产品琳琅满目的“多”,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二、认清现状,不能轻言过关

1. 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粮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耕地是根本,水利是命脉,生态环境是屏障,这些资源环境共同形成了粮食生产的硬约束。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都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2. 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长期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着重从生产端施策,成效有目共睹,但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粮食阶段性供求偏紧和过剩现象反复出现,价格时有波动,对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影响。

3. 粮食贸易危机加剧

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世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求和贸易格局。粮食适度进口也是平衡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国际形势风云诡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等特殊敏感时期,粮食进口的可获得性、进口成本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三、系统推进_端牢中国饭碗

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核心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手抓产量、一手保质量,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树立大食物观

食物消费不断升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22年全国两会,中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3.党政同责人人尽责

保障粮食安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工作。不能把“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党政同责、社会有责、人人尽责,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同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是我们应对国内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理性选择,更是我们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过去,我们用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 1/5人口的吃饭问题。未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的粮食之基就会更牢靠、发展之基就会更深厚、社会之基就会更稳定。

 

 

 

 

3.板书设计

黑板(白板)设计;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一、自力更生——形势持续向好

二、认清现状——不能轻言过关

三、系统推进——端牢中国饭碗

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PPT: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视频:禾下乘凉梦、端牢中国饭碗系列短片

五、教学效果测试(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1、课内:

小测试:(扫描二维码进行答题)

课间问答题:1.怎么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课外: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作为青年大学生如何践行保障粮食安全。

六、 摘要或总结;

1.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知识点,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有欠缺,通过引导,更准确的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粮食安全目前存在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活跃,回答问题的质量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学生观看视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个别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仍然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4.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让学生能够课中与课外相结合,真正成为一名保障粮食安全的践行者。

 

 

七、学习资源;

1.教材:《形势与政策》(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2.《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新华网 2022年3月6日

3.《提高政治站位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王宪魁 《人民日报》 2022年2月25日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对高校的学习生活有极高的热情,对世界格局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能通过互联网等迅速接收各类新闻,但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课堂上,让同学们讨论俄乌战争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对战争双方日常生活的影响,将二者进行对比,引导大家集体得出结论: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整堂课,应用了举例、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多种教学多媒体资源,利用提问、讨论、案例、复习知识点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理论知识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同学们在思考讨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知识拓展,建议学生多看新闻,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自学能力。虽然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但是学生在完成任务,完成目标的过程是主动的。

 

 

九、教研室意见(本设计的优点、不足及建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