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医诊断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28:04 浏览次数: 【字体: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绪论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病”、“证”、“症”_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医诊断的各有关概念及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难点:有关“病”“证”的概念。拟通过三个步骤循序渐进进行讲解:症状的定义——证由症状群组成——证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概括;以水肿病为例讲病和证的区别。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什么?病、证、症的概念和区别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讲解、旁征博引的阐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结合生动形象的举例,配合使用多媒体的图示,把诊断学的内容更系统直观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授课的内容。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我介绍提出学习要求 演说
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中医诊断学》的地位 讲解 多媒体字幕
1、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2、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图示症、病、证的含义:症状——:体征——;病名——;证型—— 举例:以水肿病为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图示) 讲解 多媒体图示,举例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引用“黑箱理论”解说。见微知著:引用“生物全息律”阐述。以常达变。 讲解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整体审察的含义包括三方面:既看人的整体也察局部;既看体内也察体表;既看天也察人。诊法合参:各种诊查方法结合运用,不可偏废。病证结合:病证本质的比较(多媒体字幕)。 讲解,多媒体字幕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自学为主,提示将中诊发展史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进行学习,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成就和著述。 讲解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谈体会:强调复习中基的重要性;动脑还要动手动眼;该背的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学会辨证的思维方法很重要。 演说
同学提问和解答、系统回顾、布置思考题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望神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意义。

2、熟悉望诊和全身望诊的概念和内容;望神的意义,望神的重点,少神的表现和意义。

3、了解望神诊病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概念、表现、意义。

2、难点:假神的表现及其与重病好转的区别。通过列举水肿病晚期病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讲解,好转症状与整体病情相符的、渐进的为好转;与整体病情不符的、短暂的为假象。具体列举假之“象”,如声高却先高后低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3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何谓神,望神的意义有哪些。何谓得神、失神、假神,其表现是怎样的,它们各自有什么临床意义。什么叫少神和神乱,其临床意义如何。假神和重病好转有何区别。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利用理论讲解与视频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直

观掌握望神的内容,加深学生的临床印象,较大的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望诊内容; 2、望诊原理: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讲述,多媒体图示
神的含义精、气、形、神的关系望神的意义 讲解、多媒体板书 小电影
1、神的标志 讲解、多媒体板书
望神的内容 得神的定义、表现和意义失神的定义、表现和临床意义少神的定义、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的定义、表现和临床意义强调假神出现的前提强调假神出现的突然性、短暂性、虚假性(如声音、面色方面的表现),不谐调性(举水肿病晚期为例)。 7、神乱的定义、表现类别及其各自病机。 8、癫、狂、痫的区别 讲解、多媒体字幕 小电影、照片
简述望诊的注意事项。 讲述
同学提问和解答、系统回顾、布置思考题等。 讲述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望色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的概念及其特点,病色的概念及其特点,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2、熟悉望色的意义,面部颜色在诊病中的意义,皮肤光泽在诊病中的意义,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3、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主色、客色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概念、特点;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2、难点: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中,明润含蓄与晦暗暴露的具体表现及其区别。以照片对比和自然现象举例来使学生掌握含蓄与暴露在面色上的表现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合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何谓常色、病色,其特点是怎样的?试述面色含蓄和暴露的区别。试述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色与泽在诊病中的意义是什么?教学后记:

_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利用理论讲解与视频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直

观掌握望色的内容,加深学生的临床印象,较大的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望色的概念; 2、望色的意义; 3、望色诊病的原理 讲述,多媒体课件板书
常色: 常色的概念及其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中,后者为特点。主色、客色的概念 讲解、多媒体板书、照片
病色: 病色的概念及其特点:晦暗、暴露。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五色主病: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望色的注意事项
熟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讲解,
同学提问和解答、系统回顾、布置思考题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望形体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望形体的概念,形体胖瘦的表现和意义;掌握望姿态的概念,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2、熟悉望形体的意义,形体强弱的表现和意义,望形体胖瘦的要点;望姿态的意义,望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

3、了解望形体的原理,了解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形体胖瘦的表现和意义;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2、难点:形体胖瘦与精气盛衰的关系。拟举实际病例说明形体胖瘦和精气充盛不呈正相关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体胖能食,体胖食少,体瘦颧红,久病骨瘦如柴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各自有什么临床意义?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利用理论讲解,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插入典型的举例,使学生

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室主任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望形体的概念: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演说
望形体的原理: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2、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3、望形体的内容: 形体强弱的表现和意义望形体胖瘦的要点形体胖瘦的表现和意义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 讲解、字幕 讲解、多媒体图示,举例
望姿态的概念。 望姿态诊病的原理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阳、热、实证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为喜静懒动。肢体的异常动作常下一定的疾病有密切关系。 2、望姿态的意义:可诊察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的病变程度和某些疾病。 3、望姿态的内容 望证多表现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衰惫姿态的表现和意义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 讲解、多媒体图片小电影
同学提问和解答、系统回顾、布置思考题等 演说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局部望诊——望头面,望五官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目赤肿痛,白睛发黄,目胞浮肿,眼窝凹陷,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的临床意义;鼻端微黄明润,鼻端晦暗枯槁,鼻翼煸动的临床意义;唇色淡白,唇色深红,唇色青紫,口唇干裂的临床意义;熟悉望头部的意义及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头摇不能自主、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的临床意义;颜面浮肿、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熟悉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及瞳孔散大,戴眼反折,横目斜视,昏睡露睛的临床意义;望耳的意义及耳轮瘦小而薄,耳轮干枯焦黑,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耳内流脓水的临床意义;望鼻的意义及鼻塞流清涕,鼻塞流浊涕,鼻塞流腥臭脓涕,鼻内出血的临床意义;望口与唇的意义及口唇糜烂、小儿口腔、舌上布满白斑、口噤、口僻的临床意义;望齿与龈的意义及牙齿光燥如石、牙齿燥如枯骨、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出血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意义及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儿囟门异常改变,白睛发黄,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等常见症的临床意义。难点: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五轮学说。拟从中基的五行学说及五脏功能与气血风水肉的关系进行解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试述目的分候五脏和五轮名称。怎样根据鼻塞流涕的表现诊察病情?教学后记:

_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利用理论讲解与图片的教学模式,使学

更直观的掌握望五官,望面目的内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室主任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望头部的意义: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囟门突起 2、囟门凹陷 3、囟门迟闭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的临床意义头摇不能自主的临床意义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的临床意义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的临床意义颜面浮肿,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 演说
讲解、多媒体字幕
讲解 多媒体图示,
望目的意义:诊察神的旺衰和精气的盛衰。 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 目赤肿痛,白睛发黄,目胞浮肿,眼窝凹陷,瞳孔缩小,瞳孔散大戴眼反折,横目斜视,昏睡露睛等症状的临床意义;
望耳的意义及耳轮瘦小而薄,耳轮干枯焦黑,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耳内流脓水的临床意义;
望鼻的意义及鼻塞流清涕,鼻塞流浊涕,鼻塞流腥臭脓涕,鼻内出血,鼻端微黄明润,鼻端晦暗枯槁,鼻翼煸动的临床意义; 讲解 多媒体图示,
望口与唇的意义及唇色淡白,唇色深红,唇色青紫,口唇干裂,口唇糜烂、小儿口腔、舌上布满白斑、口噤、口僻的临床意义;
望齿与龈的意义及牙齿光燥如石、牙齿燥如枯骨、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出血的临床意义;
望咽喉的意义及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的临床意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小儿指纹。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望排出物的概念。

3、熟悉排出物变化的规律。

4、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

5、了解望涎的意义主要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了解涎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难点:小儿指纹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某些部分自学,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临床上痰分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小儿指纹常见几种颜色变化?各主何证?小儿指纹长短变化分几级?各有何临床意义?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介绍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结合多媒体和图片进行讲解,使课堂生动而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望排出物的概念,望排出物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色质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排出物变化的规律。凡排出物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证。 讲解、多媒体字幕 和图片,
1、望痰意义:主要可诊察肺、脾的病变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2、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寒、热、燥、湿、血痰)
1、望涎的意义主要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2、涎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望呕吐物的意义:主要可诊察胃的病变和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2、呕吐物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望大便的意义:可诊察脾胃肠和肝肾的病变,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2、大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望小便的意义:可诊察肺、脾、明、膀胱的病变,津液的盈亏和病性的寒热虚实。 小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望指纹的方法:示范三关的划分: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讲解、示范、多媒体图片
望指纹的意义:可诊察脏腑气血的盛衰,疾病的病位、病性,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正常指纹的表现: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不明显浮露,不超出风关。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指纹浮沉,淡滞,形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讲解、多媒体字幕 和图片
望小儿指纹的要点:浮沉分表里,颜色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形色相参,留神仔细看。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舌诊第一节舌诊概述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舌诊的部位与方法及内容;舌乳头与舌象的关系;脏象在舌面的分布规律;正常舌象的特征与意义;饮食药物对诊舌的影响;“染苔”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理变异舌象的持征。

2.熟悉舌的组织结构、形态结构、舌的位置;舌乳头的概念;舌与脏腑经络及气血的密切联系;光线对诊舌的影响;常见染苔情况;理解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

3.了解刮舌、措舌的方法和意义;口腔情况对舌诊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舌诊的部位与方法及内容。

2.正常舌象的特征和意义及其与“染苔”和生理变异的区别。

3.脏象在舌面的分布规律及其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舌诊的内容及脏象在舌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正常舌象的特征与意义是什么?

3.何谓“染苔”?其有特征?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本课时重点阐述,反复强调正常舌象的特征和意义,

脏象在舌面的分布规律等内容,为后面的舌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二章舌诊 1、讲述舌诊的含义和舌象的概念 2、简述舌诊的起源、发展过程及现状。 第一节舌诊概说 舌诊的原理(一)舌组织结构与舌象的关系 1、讲述舌的组织、形态结构和舌的位置,强调中医舌诊的部位主要是舌体。 2、讲述舌乳头的概念、分类及形态特征(图示)。 3、详解丝状乳头与舌苔和蕈状乳头与舌质的关系。 (二)脏腑与舌象的关系 讲述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脏腑通过经络与舌体相联。 (三)脏腑的舌面分区 详解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区,并结合临床舌象说明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的规律,但需强调不可机械拘泥。 (四)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讲述气血的盈亏与舌体的形色的关系,以及舌体和舌苔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和转输有关。 二、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体位和伸舌的姿势 1、讲述舌诊的体位 2、简述不正确的伸舌对舌象的影响 (二)诊舌方法 详解诊舌的方法以望为主。 (三)注意事项 1、讲述“染苔”的概念及特征。 2、讲述常见致染苔的物质。 3、简述口腔情况对舌象的影响以免误诊。 三、舌诊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内容 1、讲解舌诊内容包括舌体(质)的神、色、形、态和舌苔的苔质及苔色。 2、讲述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 (二)正常舌象 详解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三)生理变异 1、讲解年龄因素对舌象的影响和属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 2、简述女性月经期可出现舌象。 3、讲述气候、环境可致舌象改变。 4、讲述生理变异的舌象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的区别。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舌诊第二节望舌体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舌的神、色、形、态的舌象的持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舌下络脉的分布、形色;望舌下络脉的内容及舌下络脉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舌的神、色、形、态的舌象的持征及临床意义。

2.舌上点、刺、星、斑的区别。

3.青紫舌主病何以有寒热之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3课时(12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舌的神、色、形、态的舌象的持征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2.辨虚实的主要舌象是什么?其舌象特征怎样?

3.青紫舌主病何以有寒热之分?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对具有中医特色的舌诊方

法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提问,对舌诊的中舌体的望诊有

了较好的认识。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二节 望舌体 一、舌神 详解有神(荣)舌和无神(枯)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舌色 舌色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之分。 (一)淡红舌 详解淡红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淡、白舌 详解淡舌、枯白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红、绛舌 详解红绛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青、紫舌 详解青紫舌及瘀斑点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舌形 舌体形质变化有老嫩、胖瘦、点刺、裂纹等。 (一)老、嫩 详解老舌、嫩舌的舌象征和临床意义。 (二)胖、瘦 详解胖舌、瘦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三)点、刺 详解点舌、刺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并结合点刺的部位推测其临床意义。 (四)裂纹 详解裂纹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四、舌的动态 详解正常舌态的特征和意义。 病理性舌态有:痿软、强硬、震颤、歪斜、吐弄和短缩等。 (一)痿软 详解痿软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二)强硬 详解强硬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三)歪斜 详解歪斜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四)颤动 详解颤动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五)吐弄 详解吐舌、弄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六)短缩 详解短缩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五、舌下络脉 讲述望舌下络脉的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舌诊第三节望舌苔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苔质与苔色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苔质与苔色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2.白苔并非皆主寒证;黄苔并非皆主热证。

3.镜面舌并非独主胃阴枯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观察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哪些方面改变?各有何临床意义?

2.区别腻苔与腐苔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察舌苔有根与无根,有何临床意义?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介绍苔质与苔色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三节望舌苔 望舌苔包括观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 (一)簿、厚苔 1、讲述薄苔、厚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2、讲述舌苔形成的原理及薄、厚苔转化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二)润燥苔 1、讲述润苔、滑苔、燥苔、糙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2、讲述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三)腻、腐苔 1、讲述腻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2、讲述腐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四)剥苔、类剥苔 1、讲述剥苔、类剥苔和地图舌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2、讲述舌苔有无、消长变化的临床意义。 3、讲述先天性剥苔与病理性剥苔的区别 二、苔芭 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三类,单独或相兼出现。 (一)白苔 详解薄白苔、白厚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二)黄苔 详解淡黄苔(微黄苔)、深黄苔(正常苔)、焦黄苔(老黄苔)、黄糙苔、黄瓣苔、黄滑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三)灰黑苔 详解灰苔、黑苔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堂讲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舌诊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第五节舌诊研究进展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舌象分析的要点。

2.熟悉舌诊的临床意义。

3.了解危重舌象的特征和意义;舌诊研究的方法,常见舌象形成机理的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

1.舌象辨有神无神及胃气的盛衰。

2.舌质与舌苔综合诊察的原则。

3.疾病过程中舌象的动态观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举例说明外感热病过程中,舌象动态观察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内伤杂病过程中,舌象动态观察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舌诊的临床意义。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本节对舌象分析的方法和临床意义,进一步从理论高度提高了学生运用舌诊的能力。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详解舌神的表现: 详解胃气盛衰在舌象上的表现:。 (二)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讲述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详解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讲述外感病过程中动态地观察舌象的意义。 讲述内伤病过程中动态地观察舌象的意义。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讲述舌诊能够判断邪正盛衰。 (二)区别病邪性质 讲述舌诊能够区别病邪性质。 详解风、寒、热、燥、湿、痰、瘀、食诸种病邪致病在舌象上的不同表现。 (三)分析病位与病势 讲述舌诊能够分析病位与病势。 (四)估计病情预后 讲述通过观察舌质的荣枯和舌苔的有根无根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简述危重舌象所具有的特殊的形、色变化和意义。 第五节舌诊研究进展 一、舌诊研究方法简介 简述目前国内外研究舌诊的方法 二、常见舌象形成机理的研究 简述淡红舌、薄白苔、红绛舌、黄厚苔、淡白舌、腻苔、青紫舌、剥苔的形成机理。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闻诊

教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_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病变声音的临床特点与临床意义。

2、熟悉嗅病体与嗅病室的内容。

3、了解正常声音发出的机制与个体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听声音——发声、语言、呼吸、呃逆、太息等的临床表现与病机。

2、嗅气味——口鼻之气、汗气、痰涕之气等的临床表现与病机。

难点:闻诊的原理:五脏及五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采用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通过对闻诊内容运用

图片、图表进行归纳,配以简明扼要的板书说明,加深学生对闻诊内容及其

临床意义的认识,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课时安排:4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何谓气喘?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2、何为哮证?如何区别哮证与喘证?

3、试述谵语、狂言、独语、郑声、夺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5、少气与息微的临床表现及主病有何不同?

6、简述嗅气味的内容,其虚实寒热的一般规律如何?

7、病理性声音有哪些?其虚实寒热辨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8、呕吐见于哪些病证中?

9、闻声何以能知病变?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单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内容配以声音、图片和插入录像片段展示,能生动、形象的体现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普遍反映良好,学习兴趣大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亦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实施。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章闻诊 【教学重点】 1、掌握病变声音的临床特点与临床意义。 2、熟悉嗅病体与嗅病室的内容。 3、了解正常声音发出的机制与个体差异。 【内容和步骤】 闻诊概说 1、闻诊的含义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2、闻诊的原理五声、五音应五脏(提问) 3、闻诊的内容闻声音、嗅气味。 4、闻诊的意义推断脏腑病证及疾病的寒热虚实。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说明闻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听声音 ▲声音产生的原理: ▲听声音的临床意义: ▲听声音的内容: 一、正常声音: 1、共同特点: 2、影响因素: 二、病变声音:(本次授课重点内容) 1、病理性声音的特点和主病: 2、病态语言的特征和病机: 3、异常呼吸的常见病证: 4、常见咳声的特点及意义 5、呕吐的鉴别要点及意义 6、呃逆、嗳气的异同及主病 7、太息的概念及其病机 8、喷嚏的特点及意义 9、病理性肠鸣的表现及原因 第二节嗅气味 嗅气味包括的内容 嗅气味诊病的一般意义 一、病体气味 1、口气异常的一般意义 2、汗气异常的特点及主病 3、痰涕之气改变的一般临床意义 4、经、带、恶露气味变化的临床意义 5、呕吐物的气味特点及意义 二、病室气味 1、病体气味盈满病室的意义 2、病室气味的常见病证 【小结】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再次强调全面系统地掌握病情,闻诊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求学生掌握闻诊的内容,熟悉闻诊的原理。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进行讲解,并列示意图以说明。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模似声音、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每一种病态声音的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结合复习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讲解,并列示意图以说明。 结合临床举例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每一种病态气味的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通过小结,回顾本章内容,再次强调重点掌握部分,以加深学生对闻诊的认识。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问诊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教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目的:1.掌握问诊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含义、方法和应用。

3.了解问诊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及应用

2.难点⑴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围绕主诉进行问诊。

⑵现病史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⑶问诊的技巧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采用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通过对问诊主要内容尤

其是主诉、现病史的方法和意义进行重点讲解,并运用图片、图表进行归纳,

配以简明扼要的板书说明,加深学生对问诊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进而

达到掌握的目的。

课时安排:3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问诊有何临床意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2.如何抓住主诉进行问诊?

3.现病史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询问?

4.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5、既往史与现病史有何不同?

教学后记:按原定计划完成课堂教学工作。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都认识到了问诊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作为问诊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已与现代中医病案的书写一致,学生普遍反映易学易记。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实施。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问诊 【教学重点】 1、问诊的含义 2、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3、问诊的内容 【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本节重点)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 2、注意对病人的态度。 3、语言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抓住主诉深入询问。(本节难点,举例说明) 5、可适当提示,切忌暗示套问。 6、危重病人抢救在先。 理解问诊要有目的地询问的意义和做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一、一般情况 1.熟悉一般情况的内容: 2.了解询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3.了解问“一般情况”对哪些疾病的诊断最有意义 二、主诉 1.掌握“主诉”的含义: 2.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3.理解怎样抓准“主诉”进行深入询问: 三、现病史 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一)发病情况 1.掌握问“发病情况”的内容: 2.掌握问“发病情况”的意义: (二)病变过程 1.熟悉问“病变过程”的方法: 2.了解问“病变过程”的意义: (三)诊治经过 1.掌握“诊治经过”应询问的内容: 2.了解“诊治经过”的意义作为: 四、既往史 熟悉既往史的内容。 (一)既往健康状况 熟悉询问“既往健康状况”对诊断病情的意义。 (二)既往患病情况 1.理解问“既往患病情况”的意义: 2.了解问“既往患病情况”应询问的内容: 五、个人生活史 熟悉“个人生活史”应注意询问的内容: (一)生活经历 了解问“生活经历”的内容和意义: (二)精神情志 了解问“精神情志”的意义: 特别指出分析精神情志变化对患病的影响,医生对受情志影响的疾病辅以思想开导。 (三)饮食起居 理解问“饮食起居”的意义: 对分析判断病性有一定参考价值。如素嗜肥甘者多病痰湿;偏食辛燥者易患热证等等。 (四)婚姻生育 1.了解问“婚姻生育”的意义: 2.熟悉问“婚姻生育”的内容: 六、家族史 1.了解问“家族史”的意义 2.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什么是问诊,问诊的意义和方法以及问诊的内容。其重点在于掌握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的方法和内容,特别是对主诉及现病史的理解和掌握。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讲解,并配图片、列示意图加以说明。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诊主要内容的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多媒体教学 电子板书 图表 图片 动画 结合临床举例讲解 通过小结,回顾本章内容,再次强调重点掌握部分,以加深学生对问诊的认识。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问诊第三节问现在症教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_

基本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问现在症的含义临床表现与病机。

2.掌握问寒热、汗、疼痛、睡眠、饮食、二便的概念、方法和临床意义。

3.熟悉现在症状产生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2.难点⑴寒热的轻重与疾病的性质相关

⑵阳虚汗出与无汗的机理

⑶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⑷渴不多饮的分型辨证

教学方法:采用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通过对问诊主要内容——问现在症的表现和意义进行阐述,并运用图片、图表进行归纳,配以简明扼要的板书说明,加深学生对问诊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课时安排:9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问寒热有几种类型?如何区别?各主何证?

2.恶寒可见于寒邪所致的表证或里证,如何鉴别?

3.表证辨汗、里证辨汗和局部辨汗的特点、临床意义如何?

4.如何从疼痛部位、性质,鉴别不同脏腑疾病的寒热虚实?

5.何谓失眠?何谓嗜睡?试述二者的常见病因和病机。

6.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皆可出现渴不多饮,各有何临床特点?

7.问二便可以了解哪些脏腑的病变?为什么?

教学后记:按原定计划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中医问诊特别重视对现在症的询问,因其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由于问现在症所涉及的较广,学生经常将一些分类较为繁杂的类型特征混淆不清,今后授课时更应重点阐明相似症候的鉴别。

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实施。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节问现在症 1.掌握“问现在症”的含义 2.理解“问现在症”的意义 3.背诵经后人修改而成的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十问歌”。 4.熟悉“问现在症”的方法 举例说明(如疼痛)首先问主症特征(包括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发作时间等;其次问兼症;再次问全身其他情况。根据不同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询问。此为本节难点。 一、问寒热 1.掌握“问寒热”的含义: 2.理解“问寒热”的临床意义: 3.掌握“恶寒”与“畏寒”的区别: 4.掌握“发热”的概念: 5.理解产生“寒热”的机理: 6.掌握“问寒热”的方法:(此为本节的难点) 7.掌握“寒热”的类型:(此为本节的重点) (一)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初期阶段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二)但寒不热——里寒证 1、新病恶寒——为实寒证 2、久病畏寒——为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里热证 1、壮热——里实热证 2、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 3、微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 (四)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二、问汗 1.理解“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 2.掌握“问汗”的内容(本节的重点) (一)有汗无汗 1、表证有汗——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2、表证无汗——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3、里证汗出——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 4、里证无汗——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 (二)特殊汗出 1.理解“特殊汗出”的概念: 2.掌握各种“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本节的重点) (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更甚——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入睡汗出,醒后汗止——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 (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将导致亡阴、亡阳。 ①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亡阴之汗 ②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亡阳之汗 (4)战汗——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①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者——邪去正复佳兆 ②汗出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急疾者——邪胜正衰之危候 3.理解阳虚汗出与无汗的机理:(本节难点) 阳虚汗出是阳虚卫外不固所致;阳虚无汗为阳虚蒸化无力使然。 (三)局部汗出 1.熟悉“局部汗出”的问诊内容,汗出的具体部位及伴随症状。 2.掌握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出的临床意义(本节的重点) (1)头汗——上焦热盛证,或中焦湿热证,或亡阳证。 (2)半身汗——中风病、痿病或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阴虚内热、阳明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等证。 (4)心胸汗出——心脾气虚证、心肾阴虚证。 三、问疼痛 1.掌握“问疼痛”的要点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2.熟悉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 ⑴实邪所致——“不通则痛” ⑵亏损所致——“不荣则痛” (一)问疼痛的部位 掌握头痛、胸痛、胁痛、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周身疼痛的临床意义,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诊断病证所在脏腑经络。 (二)问疼痛的性质(本节重点) 1.掌握常见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1)胀痛——疼痛而胀——气滞。 (2)刺痛——痛如针刺——瘀血。 (3)绞痛——剧痛如刀绞——有形实邪阻闭或寒邪凝滞。 (4)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虚证。 (5)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寒凝或阳虚。 (6)灼痛——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热证。 (7)重痛——痛有沉重感——湿阻。 (8)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气滞或风湿痹病。 (9)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血瘀或寒湿痹病。 (10)掣痛——抽掣牵扯而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11)空痛——痛有空虚之感——气血精髓亏虚。 2.掌握疼痛虚、实证鉴别要点(本节重点) (1)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 (2)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3.理解“问疼痛部位”应与“问疼痛性质”密切结合的意义 问疼痛部位只判断病位所在;问疼痛的性质可察知病证的寒热虚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分析判断病情。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1.掌握“头晕”的概念: 2.熟悉问“头晕”的要点: 3.了解各类“头晕”的临床意义 (二)胸闷 1.掌握“胸闷”的含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 2.了解各类“胸闷”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三)心悸 1.掌握“心悸”的基本概念: 2.理解心悸、惊悸、怔忡的关系与区别:(本节难点) 惊悸、怔忡均属心悸,是病人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是心悸而惊、恐惧不安的症状,多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是心跳剧烈,自觉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3.熟悉“心悸”问诊中应注意的内容心悸的轻重、特点及兼症。 (四)胁胀 1.掌握“胁胀”的含义及询问要点 2.掌握“胁胀”的临床意义主肝胆病变。 (五)脘痞 掌握“脘痞”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六)腹胀 1.掌握“腹胀”的含义 2.重点掌握“腹胀”虚实的鉴别 3.掌握“腹胀”的临床意义 4.了解“臌胀”的表现 (七)身重 1.掌握“身重”的概念病人 2.熟悉出现“身重”的相关脏腑 3.熟悉问“身重”应注意的内容 (八)麻木 1.掌握“麻木”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熟悉问“麻木”应注意的内容,麻木的程度及兼症。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熟悉常见“耳”病症状及问诊要点 2.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概念及虚实的鉴别 (二)问目 1.掌握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 2.熟悉目痒、目痛、目眩的临床意义及虚实鉴别 (1)兼头痛、头胀、头重者——实证 (2)兼神疲、头晕、耳鸣者——虚证 3.熟悉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 六、问睡眠 1.了解睡眠的生理: 2.熟悉“问睡眠”应注意的内容: (一)失眠 1.掌握“失眠”的含义: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2.理解“失眠”的病理: 常见阴血不足,心神失常;邪气干扰,心神不宁。 (二)嗜睡 1.掌握嗜睡的含义: 2.理解嗜睡的问诊应注意:了解嗜睡的程度及兼症,以作鉴别依据。 3.掌握“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本节难点) 嗜睡呼之即醒,醒时神志清楚;昏睡呼之不醒,神志不清,属昏迷范畴,如温病出现高热昏睡,是热入心包之象。 七、问饮食 1、掌握“问饮食”的含义和内容: 2、了解“问饮食”的临床意义: 可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脾胃及有关脏腑功能的盛衰。 (一)口渴与饮水 1.掌握问“口渴与饮水”的含义: 2.熟悉渴饮与否的临床意义 (1)口不渴饮——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证 (2)口渴欲饮——多见于燥证、热证 3.熟悉临床常见的几种渴饮特点及意义(本节重点) (1)口干微渴——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2)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大伤。 (3)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体瘦——消渴病。 (4)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 (5)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内有瘀血。 (6)口渴而不多饮——湿热内蕴或热入营分。 (7)先渴饮而后作呕,或饮后即吐——水饮内停的“水逆”证。 (8)先呕吐而后渴欲饮水——津伤饮水自救之象。 (二)食欲与食量 1.掌握问“食欲与食量”的含义、临床意义: 2.掌握不欲食、纳少、纳呆的区别: 3.掌握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4.熟悉“嗜食异物”的临床意义:常见虫积。 5.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三)口味 掌握“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2)口甜粘腻——脾胃湿热 (3)口中泛酸——消化不良肝胃不和 (4)口中酸馊——宿食停滞。 (5)口苦——各种热证,如肝胆火旺、心火上炎等 (6)口咸——肾病及寒证 八、问二便 (一)大便 1.掌握“便次异常”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1)便秘——热结肠道,或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或阳虚寒凝。 (2)泄泻——大肠湿热,或食滞胃肠,或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2.掌握“便质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完谷不化——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2)溏结不调——肝脾不调;脾胃虚弱。 (3)脓血便——痢疾。 3.掌握“排便感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肛门灼热——热泻或湿热痢。 (2)里急后重——痢疾主症之一。 (3)排便不爽——湿热蕴结、伤食泄泻。 (4)滑泻失禁——脾肾虚衰。 (5)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小便 1.掌握“尿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虚寒,也常见于消渴病。 (2)尿量减少——各种热证或水肿病。 2.掌握“尿次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小便频数——下焦湿热;肾阳气虚。 (2)癃闭:①肾虚而致者——虚证②邪阻所致者——实证 3.掌握“排尿感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小便涩痛——淋病。 (2)小便余沥不尽、遗尿——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九、问经带 了解对妇女问诊中应注意询问月经、带下、妊娠、产育情况。对于诊断妇科病具有特殊意义。 (一)月经 1.掌握“问月经”的内容 2.掌握“正常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表现 3.熟悉经期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月经先期——周期经常提前8~9日以上。属气虚或血热。 (2)月经后期——周期经常错后8~9日以上。虚者多由营血亏损或阳气虚衰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 (3)经期错乱——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不定。虚者多因脾肾虚损所致;实者多由肝气郁滞,或瘀血阻滞而成。 4.熟悉“经量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月经过少——营血衰少,肾气亏虚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2)月经过多——血热或气虚。 5.熟悉“崩漏”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6.熟悉“经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7.熟悉“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不荣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内炽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 8.熟悉“痛经”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二)带下 1.掌握“问带下”的内容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 2.掌握各种病理带下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白带一一色白量多质稀,淋漓不绝——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而臭秽——湿热下注。 (3)赤白带——带下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十、问小儿 1.掌握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掌握小儿病理特点:发病较快,变化较多,易虚易实。 3.掌握“问小儿”的主要内容: ⑴出生前后情况 ⑵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 ⑶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①脏腑娇嫩,抵抗力弱——易患外感病 ②脾胃嫩弱,消化力差——呕吐、泄泻 ③神志发育不完善——易受惊吓 [小结] 问诊除掌握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之外,特别重视对现在症的询问,现在症当中的十问均属重点掌握内容。 中医问现在症一般以明代张景岳所总结出的《十问歌》为纲,围绕主诉进行询问,故学习者应深刻理解和牢记《十问歌》的内容,并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以详细收集临床资料,为辨证打好基础。 全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结合古代医案进行讲解,并配图片、列示意图加以说明。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结合临床病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结合临床病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结合临床病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结合临床病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并配以动画、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结合临床病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项问现在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意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脉诊第一节脉象形成的原理

第二节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的部位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脉象的含义;寸口诊法和寸口“三部九候”的含义;左右手寸关尺分候脏腑。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独取寸口”的原理。

3.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的部位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脉象的含义。

2.寸口诊法和寸口“三部九候”的含义。

3.左右手寸关尺分候脏腑。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何谓脉象?

2.为何“独取寸口”诊脉?

3.寸口脉法与脏腑的分属关系怎样?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对具有中医特色的脉诊方法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脉诊的原理及沿革有了较好的理解与认识。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五章脉诊 简述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以及其他较有影响的脉诊书籍及其作者。 第一节脉象形成的原理 详解“脉象”的含义。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讲述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受心气、心血、心阴、心阳的影响,与脉象直接有关。 2、讲述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三、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诊脉的部位 (一)寸口诊法 1、讲述“寸口诊法”的含义。 2、讲述寸口“三部九候”的含义。详解寸关尺分候脏腑。 3、讲述“诊脉独取寸口”原理。 (二)《素问》三部九候诊法 简述《内经》所载的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三)“人迎寸口诊法” 简述“人迎寸口诊法”是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四)种景三部诊法 简述仲景三部诊法, 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堂讲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脉诊第二节诊脉部位和方法二、诊脉的方法

第三节脉象要素及图述

第四节正常脉象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及其特点。

2.熟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

3.了解脉象图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诊脉的方法。

2.诊脉布指定位。

3.正常脉象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诊脉指法有哪些?

2.脉象要素有哪些?

3.正常脉象和其特点以及生理变异怎样?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利用理论讲解与操作演示的教学模式,结合脉诊图述及录像,使抽象枯燥的脉诊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而易学,较大的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二、诊脉的方法 (一)指法 1、讲述布指方法 2、讲述总按、单诊、举、按、中取、寻等指法。 (二)平息和体位 1、讲述“平息”的含义。 2、讲述病人诊脉时体位 (三)诊脉时间 讲述“诊法常以平旦”的含义。 构成脉象要素 1、讲述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包括位、数、形势、律五个方面。 2、讲述每一种脉象都可用五个方面的脉象要素进行分析、表述。 二、脉象图述 简述中医脉象可用指压一指感趋势图、脉宽图、脉长图、脉波图四种图象来表述其多种特征。 第四节正常脉象 讲述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是正常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固定不变的1、2种脉象。 正常脉象的特点四、脉象的生理变异 1、讲述脉象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精神情志、 季节、气候、昼夜、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生理变异。 2、讲述“四季平脉”春弦、夏钩(洪)、秋毛(浮)、冬石(沉)的生理变化特点。 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堂讲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及时间: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脉诊第五节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基本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脉象(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熟悉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了解六阴脉、六阳脉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浮、沉、迟、数脉临床意义的双向性。

3.表寒证多见浮紧脉而不是浮迟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3课时(12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有哪些?

2.脉象如何按五因素分类?

3.表寒证为何多见浮紧脉而不是浮迟脉?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本节对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从理论高度提高了学生运用脉诊鉴别疾病的能力。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五节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讲述本节所述28种常见脉象是以5个脉象要素来进行归类。 一、脉位分类 讲述本类所包括的脉象是指以脉位这一脉象要素变化为主的脉象。 (一)浮脉类 1、讲述浮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讲述芤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讲述散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讲述革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二、沉脉类 1、详解沉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简述六阴脉的含义。 3、讲述伏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讲述牢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脉数分类 (一)迟脉类 讲述迟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数脉类 1、详解数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讲述疾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讲述动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三、脉形分类 (一)大脉类 1、详解洪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讲述大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小脉类 1、详解细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详解濡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详解弱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详解微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详解细、濡、弱、微四脉的脉象特征的异同。 (二)紧缓脉类 1、详解弦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详解紧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详解缓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滑涩脉类 1、详解滑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2、详解涩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四)长短脉类 1、讲述长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2、讲述短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四、脉势分类 (一)虚脉类 详解虚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脉类 1、详解实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简述六阳脉的含义 五、脉律分类 1、详解促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详解结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详解代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脉诊第六节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

第七节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第八节脉诊的意义

第九节脉诊研究进展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1.掌握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规律。

2.熟悉按脉象五因素分类的相类的比较。脉诊的意义。

3.了解真脏脉特征及临床意义;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脉诊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规律。

2.常见相兼脉及临床意义。

3.按脉象五因素分类的相类的比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规律是什么?

2.常见相兼脉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3.按脉象五因素分类对开相类进行比较。

教学后记: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学习掌握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规律等内容,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态度积极,能较好的运用本节课的内容去分析临床病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第六节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 一、相类脉比较 (一)脉位类 1、讲述浮脉类的比较。浮、芤、散、革、濡、洪。 2、讲述沉脉类的比较。沉、伏、牢、弱 (二)脉数类 1、讲述数脉类的比较。数、疾、动、促。 2、讲述迟脉类的比较。迟、缓、结、代。 (三)脉形类 1、讲述大脉类的比较。洪、大、实、芤、牢。 2、讲述细脉类的比较。细、濡、弱、微。 3、讲述紧张脉类比较。弦、紧、革、牢。 4、讲述缓软脉比类较。缓、濡、弱、微、散。 5、讲述流利脉类比较。滑、动。 6、讲述不流利脉比较。涩、结、代。 7、讲述长脉类的比较。长、弦、牢、洪、实。 8、讲述短脉类的比较。短、动。 (四)脉势类 1、讲述虚脉类的比较。虚、濡、弱、微、散、芤、革。 2、讲述实脉类的比较。实、洪、长、弦。 (五)脉律类 讲述脉律不匀脉比较。促、结、代、散、涩。 二、相兼脉 1、详解相兼脉的含义。 2、讲述临床所见脉象基本上都是复合脉。 3、详解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三、真脏脉 1、简述真脏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简述真脏脉如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誉啄脉、屋漏脉、解索脉、麻促脉的脉象。 第七节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简述诊妇人月经、妊娠、临产脉的脉象特征。 二、诊小儿脉 简述小儿诊脉的方法与脉象特点。 第八节脉诊的意义 讲述脉诊的临床意义。 第九节脉诊研究进展 简述脉象检测的方法,脉波图各部分的名称;简述脉图的基本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详述八纲辨证的概念 3、简述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二、八纲辨证源流 简述八纲辨证的源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各自都不是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证。 一、表里辨证 1、详述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以及病势进退的纲领。 2、讲述部位的表与里是相对概念,并划分脏腑、组织、经络等之间的表里相对位置。 3、表里病位的简单划分 4、表里辨证可测病势 5、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的理由内伤杂病一般属表证;表里辨证有助于划分外感病的浅深轻重与发展趋势。 (一)表证 1、详述表证的概念 2、详述表证的一般特点 3、讲述表证的证候及各症的辨证意义 (二)里证 1.详述里证的概念及病位 2.“非表即里”的含义里证的范围非常广泛,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 3.形成里证的三种途径 4.里证是一个非常广泛、笼统的概念 5.里证难举出代表性症状的道理 6.详述里证的基本特点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 1.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病性)的纲领 2.阳盛则热 3.简述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热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一)寒证 1、寒证的分类及各自含义 2、详述寒证的常见表现恶寒怕冷,喜温,口不渴,尿清长,面白,苔白,脉迟或紧等。 (二)热证 1、热证的分类及各自含义 2、详述热证的常见表现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面赤,舌红,苔黄,便结,脉数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 1、详述虚实辨证的意义。 2、详述“邪气盛则实”, (一)实证 1、实证的邪正关系特点 2、形成实证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病机以及突出表现 (二)虚证 1、详述虚证的概念 2、虚证的内容 3、简述形成虚证的五个方面的因素 4、简述判断虚证的一般根据 四、阴阳辨证 1、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2、阴证、阳证所归属的一般内容 3、阴阳所包括的辨证具体内容, (一)阳虚证 1、详述阳虚证的定义 2、详述阳虚证的表现 3、阳虚证转归 (二)阴虚证 1、详述阴虚证的定义 2详述阴虚证的表现 3、阴虚证转归 (三)亡阳证 1、详述亡阳证的定义 2、详述亡阳证的表现特点 3、亡阳证转归 (四)亡阴证 1、详述亡阴证的定义 2、详述亡阴证的表现特点 3、亡阴证的转归 4、详述亡阴证、亡阳证的辨识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八纲证候间相互联系的必然性、普遍性。 2、详述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类。 一、证候相兼 1、证候相兼的含义 2、证候相兼的普遍性 3、八纲间狭义的证候相兼 4、简述“表虚证”的含义 二、证候错杂 1、证候错杂的含义 2、简述证候错杂的四种类型 3、表里同病时表证的性质4、详述证候错杂中,矛盾着的双方均反映着疾病的本质,不可忽略一方,辨证时主要是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三、证候真假 1、详述证候真假之所谓“真”、“假”的确切含义 2、简述辨别证候真假要抓住疾病的本质,要去伪存真,不能圃于“常规”认识,所谓“假象”实际是特殊表现。 (一)寒热真假 1、详述寒热真假 2、详述真热假寒的含义 3、详述真寒假热的含义 4、对寒热真假的与证候鉴别 (二)虚实真假 1、详述真实假虚的含义 2、详述真虚假实的含义 3、虚实真假的辨别要点 四、证候转化 证候转化的含义 (一)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的含义 2、里邪出表的含义� 3、正确里邪出表、里证出表、里病出表等概念上的差别 (二)寒热转化 1、详述寒证化热的含义 2、详述热证转寒的含义 3、寒热转化的关键是阳气的盛衰 (三)虚实转化 1、详述实证转虚的含义 2、详述虚证转实的含义 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1、八纲辨证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 2、八纲证候若各自孤立起来,则并不是一个完整、具体的证 3、八纲辨证虽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适用面广的特点,但毕竟是“纲”,较为笼统、抽象,如里证的范围很广,虚证、实证均各有许多具体内容,病性不仅是寒、热,阴阳更抽象等,因此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才能使辨证更为深入、具体、准确。 4、八纲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结、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 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讲解。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讲解。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_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   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_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八章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_第二节气血辨证

教具:_多媒体电脑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气血辨证的含义、各自包括的证候。掌握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现。

2、熟悉气血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与性质,熟悉其辨证意义。

3、了解气血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

4、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辨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现。

难点:气血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

课时安排:3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有何主要临床表现?

2、何谓气陷证?有何主要临床表现?_

3、何谓气滞证?有何主要临床表现?_

4、气逆证常见于哪些脏腑?各有何主要表现?

5、何谓血虚证?有何主要临床表现?_

教学后记:__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复习中医基础理论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气病、血病及气血同病的各证证候表现特点,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较好的运用气血理论去分析临床病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节气血辨证 讲解气血辨证的概念及气血证候的分类。。 一、气虚类证 1、详解气虚证的概念 2、详解气虚证的基本表现 3、形成气虚证的病因病机 4、简述各脏腑气虚的常见证名。 5、由气虚可能导致的病理变化的机理 6、详解“气陷”的概念 7、详解“气不固”的概念 8、详解“气脱”的概念 二、血虚类证 1、详解血虚证的概念 2.、详解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3、导致血虚的五个方面原因 4、血虚是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 5、详解“血脱”的概念 6、简述气脱、血脱、亡阳、亡阴之间的关系 三、气滞类证 1、详解气滞证的概念 2、详解气滞证的证候特点 3、简述引起气滞证的原因 4、简述临床常见气滞证类型 5、简述气滞可致血瘀、化热、化火、生痰、生湿、水停等病理变化。气滞与气逆、气闭的关系。 6、详解“气逆”的概念 7、详解“气闭”的概念 四、血瘀证 1、详解瘀血、血瘀证的概念 2、重点详解血瘀证具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主要证候 3、瘀血形成的原因 4、简述瘀血可阻滞于很多脏腑、部位,而有各种血瘀证名,并能据其证名而初步推测其证候表现。 5、简述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同时为病可致血虚、水停等。 五、血热证 1、详解血热证的概念火热内炽,侵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2、详解血热证的表现 3、简述血热证常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外科痈疡病中、妇科月经病中、其他杂病之中。 六、血寒证 1、详解血寒证的概念 2、血寒证的证候表现。 3、实寒证 小结、布置思考题。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_《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_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第八章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_第三节津液辨证

教具:_多媒体电脑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掌握津液辨证的含义、包括的证候。掌握痰、饮、水停、津液亏虚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现。

2、熟悉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与性质,熟悉其辨证意义。

3、了解津液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

4、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津液辨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痰、饮、水停、津液亏虚证的含义与证候表现。

难点:津液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_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1、何谓痰证?痰证的常见表现如何?

2、饮与饮证的概念如何?

3、水停证的主要表现如何?

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教学后记:_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复习中医基础理论津液生理病理特点、介绍痰饮水湿的形成机理及各证证候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津液辨证。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节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的概念 详解津液的证候 一、痰证 1、详解“痰”与痰证的概念 2、详解痰证的常见表现 3、形成“痰”的原因与病机 4、“痰”为病的广泛性、复杂性 5、痰证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脓痰等的不同。 6、临床常见痰证的诸种证名。 二、饮证 1、详解“饮”与饮证的概念 2、详解常见饮证的证候 3、形成“饮”的病因病机及产生各症状的机理。 4、常见饮证的证名并详解其各自的证候表现。 5、饮邪的性质多偏寒,故多为寒饮,但饮可兼见热证而称热饮。 三、水停证 1、详解病理性“水”的概念 2、详解水停证的主要表现 3、水停的病因病机 4、临床常见水停证的证名。 5、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四、津液亏虚证 1、详解津液亏虚证的概念 2、津亏、液脱的一般差异 3、详解津液亏虚的临床表现 4、形成津液亏虚的原因 5、津液亏虚的常见证名。 小结、布置思考题。 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其重要性。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讲解。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肝胆病辨证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肝、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2、掌握肝、胆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3、熟悉肝胆病常见证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肝、胆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的病理表现;肝郁气滞证的证候表现。2、难点:肝胆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肝胆病各证的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四者在病理上的联系;肝风内动常见四种证型的鉴别;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的鉴别。肝胆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例举说明,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3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有哪些可能?如何鉴别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四者在病理上有何内在联系?肝风内动的常见类型有哪些?临床上如何鉴别?肝胆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如何?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图示肝胆的生理病理特点,重点阐述肝病各证型的相互

联系与演变,学生较好的掌握肝胆病病各证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能对肝胆病的临床病

例作出较正确的辨证诊断及证候分析,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肝、胆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一)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舒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协助脾胃运化;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 2、肝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亮的功能。 3、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4、胆为“中清之府”,能储藏和排泄胆汁,协助脾胃的运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故有“胆主决断”之说。 (二)肝胆病临床常见症状 1、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症状;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胆,惊悸,胆怯及消化异常等。 2、肝病证候以实证为多见。实证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火劫肝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失制,肝阳化风(本虚标实证),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内犯而致。虚证多因久病失养,或它脏病变所累,或失血,致使肝阴、肝血不足。胆的病变多表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见的肝胆湿热证。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肝胆病常见证型(一)、肝血虚证 1、掌握肝血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肝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血不足,筋脉、目、爪甲失养见症——视物模糊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咽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2)具有血虚共有征象。 3、掌握肝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二)、肝阴虚证 1、掌握肝阴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肝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阴不足,头目、筋脉、肝络失养见症——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肋 隐隐灼痛,手足蠕动,脉弦。 (2)具有阴虚内热征象。 3、掌握肝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三)、肝气郁滞证 1、掌握肝气郁滞证的含义 2、掌握肝气郁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见症——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妇女乳 房作胀疼痛,或痛经,月经不调,闭经,苔薄白,脉弦。 (2)可见肝气挟痰见症——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 (3)可见气滞血瘀见症——胁下瘕块。 3、掌握肝气郁滞证的审证要点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等表现。 (四)、肝火炽盛证 1、掌握肝火炽盛证的含义 2、掌握肝火炽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胆)经火热炽盛见症——头晕胀痛,痛势如劈,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突发耳聋,不寐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口苦。 (2)具有实热征象。 3、掌握肝火炽盛证的审证要点 (五)、肝阳上亢证 1、掌握肝阳上亢证的含义 2、掌握肝阳上亢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阳升发过亢见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2)具有肝肾阴虚见症——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3、掌握肝阳上亢证的审证要点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 (六)、肝胆湿热证 1、掌握肝胆湿热证的含义 2、掌握肝胆湿热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见症——胁肋灼热胀痛,口苦,身目发黄,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具有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 (3)可见湿热循肝经下注见症——阴部瘙痒或肿胀,带下色黄秽臭,小便短赤等。 3、掌握肝胆湿热证的审证要点 (七)、寒滞肝脉证 1、掌握寒滞肝脉证的含义因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寒凝肝经证,简称肝寒证。 2、掌握寒滞肝脉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经寒凝气滞见症——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阴囊收缩引痛,或巅顶冷痛,脉沉紧或弦紧。 (2)具有寒邪伤阳见症。 3、掌握寒滞肝脉证的审证要点 (八)、胆郁痰扰证 1、掌握胆郁痰扰证的含义 2、掌握胆郁痰扰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痰热内扰,胆气不宁见症——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具有胆失疏泄,痰热犯胃见症——胸胁闷胀,善太息,口苦,呕恶。 3、掌握胆郁痰扰证的审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等。 (九)、肝风内动证 掌握肝风内动证的含义 1、肝阳化风证 1)掌握肝阳化风证的含义 2)掌握肝阳化风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①具有肝阳亢逆无制,肝风内动见症——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肢体震颤,颈项强直,语言謇涩。 ②具有肝肾阴亏见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脉弦细有力。 ③可见卒中风见症——风痰横窜经络则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蒙蔽清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间痰鸣。 3)掌握肝阳化风证的审证要点 2、热极生风证 1)掌握热极生风证的含义 2)掌握热极生风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①具有邪热燔灼肝经,肝风内动见症——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红绛,苔黄,脉弦数。 ②具有邪热内炽,扰乱心神见症——高热烦躁,躁扰如狂,或神志昏迷等。 3)掌握热极生风证的审证要点高热兼见动风之象。 3、阴虚动风证 l)熟悉阴虚动风证的含义 2)熟悉阴虚动风证的审证要点 4、血虚生风证 1)熟悉血虚生风证的含义 2)熟悉血虚生风证的审证要点 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应进一步掌握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阴不足证与肝火上炎证;肝风内动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之间在临床表现上的鉴别。熟悉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不足证、肝阳上亢证、肝阳化风证在病机上的内在联系。布置作业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肝胆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肝胆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肝胆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肝胆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含义 2、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据此来确定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其中脏腑病变的实证,应根据病因特性和致病特点的不同,分辨何种邪气为病;脏腑病变的虚证,总以阴阳气血不足为基本病性。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观角度全面分析脏腑病所属证候。这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 3、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 4、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 讲述,多媒体图示
二、心病辨证 心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范围: 1、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三个条件(心气充足,心血充盈,心脉通畅)主神志:实则邪扰心神,虚则心神失养,从而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开窍于舌。 2、心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主血脉功能异常:心悸、怔忪、心痛,脉结代或促;主神志功能异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舌为心之苗窍:心病易致舌痈、舌疮等。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心血虚证 1、心血虚证的含义:因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脑神所表现的证候。 2、心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具有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神不安的见症;具有血虚见症。 3、心血虚证的审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候。 心阴虚证 1、心阴虚证的含义:因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心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具有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神不宁的主症;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3、心阴虚证的辨证要点:悸烦不宁及阴虚证候。 (四)心气虚证 1、心气虚证的含义: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证候。 2、心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除具有心气不足,鼓动无力的心悸见症外,尚有气虚的一般见症。 3、心气虚证的审证要点:心悸及气虚证。 (五)心阳虚证 1、心阳虚证的含义:因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2、心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3、心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六)心阳虚脱证 1、心阳虚脱证的含义 2、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本证常由心阳虚进一步恶性发展而成,亦可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 2)本证是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肢厥冷、 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 3、诊断依据: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共见。 讲解、多媒体板书、举例说明
4、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之间的鉴别。 (七)心火亢盛证 1、心火亢盛证的含义 2、心火亢盛证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火邪扰心,心神不宁的主症——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神昏、狂躁谵语。具有实火内炽的舌、脉见症——如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赤口渴,便秘溲黄,或小便赤、涩、灼痛,舌尖红绛,脉数等。 3、心火上炎、下移证:若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症者,常为“心火上炎证”;若以小便赤、涩、灼痛为主症者,习称为“心火下移证”。 4、本证要点:以神志症状及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审证要点。 (八)心脉痹阻证 1、心脉痹阻证的含义: 2、心脉痹阻证的辨证分析要点:具有心失温养,心动失常,血行不畅的主症——心悸怔忪、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臂内侧,时发时止。 3、掌握本证是以心悸怔忪、心胸憋闷疼痛为审证依据。 (九)痰蒙心神证 1、痰蒙心神证的含义 2、痰蒙心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痰浊蒙蔽心神或风痰闭神的神志异常症——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具有痰浊内盛见症——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等。 3、审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见症为审症要点。 (十)痰火扰神证 痰火扰神证的含义痰火扰神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讲解、讲述、多媒体字幕、 举例说明
具有痰火扰心的神志异常见症——外感热病则见神昏谵语,躁扰发狂;内伤杂病则见心烦失眠,重者为发狂。具有痰火内盛见症——外感热病则见高热,面红目赤,气粗,口渴,便秘溲黄,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审证要点: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见症共见。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两者均有痰浊为患及神志异常见症,但前者偏寒属阴,后者兼热属阳。(十一)瘀阻脑络证: 1、了解瘀阻脑络证的含义 2、了解瘀阻脑络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瘀阻脑络的主症——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可伴见心悸、失眠、健忘。具有瘀血的见症。 3、了解本证的审证要点:以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审证要点。 小结: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要点,布置复习思考题。
讲解、讲述、多媒体字幕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脾病辨证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脾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2、掌握脾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3、熟悉脾病常见证候。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脾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功能失职后出现的病理表现;脾气虚证的证候表现。

2、难点:脾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脾病各证的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的鉴别;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例举说明,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脾的病变主要表现有哪些?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的鉴别要点有何不同?寒湿困脾证和脾阳虚证两者的鉴别要点是什么?4、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的共同见症是什么?

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复习中基,举例引入新内容的教学法,学生教好的掌握

脾病各证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对脾病病例能作出较准确的辨证诊断,分析有一定深度,

说理较透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脾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常见症状(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湿) 2、主升(升清、升阳) 3、主统血 4、主肌肉、四肢,喜燥恶湿。 (二)脾病临床常见症状 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常见症。 2、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久病失调,致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实证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寒湿内侵,或失治、误治等导致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二、脾病常见证型 (一)、脾气虚证 1、掌握睥气虚证的含义 2、掌握脾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见症——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2)具有气虚,机能活动减退见症。 (3)可见水湿泛滥见症——浮肿,或形体肥胖。 3、掌握脾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二)、脾虚气陷证 1、掌握脾虚气陷证的含义 2、掌握脾虚气陷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的主症一一脘腹重坠作胀,肛门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精微下注则小便浑浊如米泔。 (2)具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3、掌握脾虚气陷证的审证要点 (三)、脾阳虚证 1、掌握睥阳虚证的含义 2、掌握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脾阳虚衰,健运失职见症——纳少,腹胀,大便清稀。 (2)具有阳虚水湿不化,阴寒内盛见症。 3、掌握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四)、脾不统血证 1、掌握脾不统血证的含义 2、掌握脾不统血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见症——便血,尿血,肌衄,鼻衄,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2)具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3、掌握脾不统血证的审证要点 (五)、寒湿困脾证 1、掌握寒湿困脾证的含义 2、掌握寒湿困脾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寒湿中阻,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腹痛便溏。 (2)具有寒湿内盛见症一一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妇女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体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3、掌握寒湿困脾证的审证要点 (六)、湿热蕴脾证 1、掌握湿热蕴脾证的含义 2、掌握湿热蕴脾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湿热蕴脾,睥胃纳运、升降失职见症—一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 (2)具有湿热中阻见症——肢体困重,身目发黄,其色鲜明,皮肤发痒,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3、掌握湿热蕴睥证的审证要点 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及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熟悉脾病虚证之间在病机上的内在联系。布置课后复习思考题或病例分析题。  
 
讲解、讲述、举例说明、适当穿插临床病例、多媒体字幕。 讲解、讲述、举例说明、适当穿插临床病例、多媒体字幕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肺病辨证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2、掌握肺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3、熟悉肺病常见证候。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为肺病的定位症状。

2、难点:肺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肺病各证的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外邪犯肺三证的鉴别;燥邪犯肺与肺阴虚证的鉴别。风热犯肺与肺热壅盛证的鉴别。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例举说明,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肺的病变主要表现有哪些?燥邪犯肺与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证两者主要如何区别?风热犯肺与热邪壅肺证有何异同?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举例教学法,学生教好的掌握了肺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肺病各证的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学生能对肺病相似证型能较好的进行鉴别。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肺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常见症状(一)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外合皮毛,肺气通于鼻,上连于咽喉 4、与大肠相为表里 (二)肺病临床常见症状 咳嗽,喘促,咯痰,胸痛,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其中尤以咳喘更为多见。 2、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由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于肺而成。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肺病辨证(一)、肺气虚证 1、掌握肺气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肺气虚,宣降功能失职见症。 (2)具有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3、掌握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二)、肺阴虚证 1、掌握肺阴虚证的含义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若虚热内扰之症不明显,称为津伤肺燥证。 2、掌握肺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肺阴亏虚,清肃失职见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2)具有阴虚内热见症。 3、掌握肺阴虚证的审证要点干咳或痰少而粘及阴虚内热见症。 (三)、风寒犯肺证 1、掌握风寒犯肺证的含义因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反映的证候。 2、掌握风寒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风寒袭肺,肺气失宣见症——喉痒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2)兼有风寒表证见症。 3、掌握风寒犯肺证的审证要点咳嗽,咳痰清稀及风寒表证表现。 (四)、风热犯肺证 1、掌握风热犯肺证的含义指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2、掌握风热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咽喉疼痛。 (2)兼有风热表证见症。 3、掌握风热犯肺证的审证要点咳嗽及风热表证表现。 (五)、燥邪犯肺证 1、掌握燥邪犯肺证的含义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2、掌握燥邪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见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 (2)具有燥邪伤津,失于滋润见症。 (3)兼有卫表失和见症——温燥类似风热表证;凉燥类似风寒表证。 3、掌握燥邪犯肺证的审证要点肺系症状及干燥少津表现。 (六)、肺热炽盛证 1、掌握肺热炽盛证的含义指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2、掌握肺热炽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邪热壅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气喘,鼻煽气灼,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2)具有里热炽盛见症。 3、掌握肺热炽盛证的审证要点肺系症状与里实热证并见。 (七)、痰热蕴肺证 1、掌握痰热蕴肺证的含义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2、掌握痰热蕴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痰热阻肺,肺失清肃见症—一咳嗽,咯痰黄稠量多,胸膈满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或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 (2)具有痰热内盛见症。 3、掌握痰热蕴肺证的审证要点咳喘、痰多与里实热证并见。 (八)、寒痰阻肺证 1、掌握寒痰阻肺证的含义指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2、掌握寒痰阻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寒痰阻肺,肺失宣降见症——咳嗽痰多,痰质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膈满闷,或喘哮痰鸣。 (2)具寒痰内盛见症。 3、掌握寒痰阻肺证的审证要点咳喘与寒痰内盛表现并见。 (九)、饮停胸胁证 1、熟悉饮停胸胁证的含义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 2、熟悉饮停胸胁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饮停胸胁,气机受阻见症一一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则疼痛益甚,气息短促,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 (2)具有水饮内停见症一一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3、熟悉饮停胸胁证的审证要点胸胁胀I;司疼痛,咳唾引痛。 (十)、风水相搏证 1、掌握风水相搏证的含义由于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属阳水范畴。 2、掌握风水相搏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见症一—头面眼睑浮肿,其势迅速,继而偏及全身,小便短少。 (2)兼有卫表失和见症一——偏寒者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偏热者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 3、掌握风水相搏证的审证要点骤起眼睑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 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应注意以下证候之间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风热犯肺证与风热表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等。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肺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肺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肺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肺病临床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讲述、说明

(可加页)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任课教师(职称):祝美珍(教授)

授课对象:中医学本科专业

授课题目(章节):肾病辨证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材: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陈家旭,邹小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所系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2、掌握肾与膀胱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

3、熟悉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的生理功能及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肾病虚证的证候表现。2、难点:肾的病变范围及主要表现。肾病各证的辨证要点和审证依据。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的联系和区别。肾阴虚与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例举说明,配以提问,多媒体课件示教。

课时安排:2学时(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何谓肾阳虚证?其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征?何谓肾虚水泛证?其与肾阳虚有何联系和区别?肾阴虚的病因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征??肾精不足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其病因病机如何?何谓肾不纳气的证候?其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征?教学后记: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通过举例、图示、阐述肾病各证型的特点,学生较深刻理解了肾病多虚

证无实证、少热证的特点,对肾病的临床病例能作出较正确的辨证诊断及证候分析,学习热情高涨,

教学效果良好。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续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一)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司二便 5、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 6、膀胱为州都之官,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 (二)肾病临床常见症状 1、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等方面。所以,临床以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女子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呼多吸少,二便异常等为肾病的常见症状。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排尿异常,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症。由于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而肾病也常影响膀胱气化失常而发生小便异常,如遗尿,小便失禁等。 2、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所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证,则多责之于肾虚。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肾病常见证型(一)、肾阳虚证 1、掌握肾阳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肾阳不足,生殖机能减退见症——腰膝酸冷,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 (2)具有阳虚阴盛见症。 (3)可见火不温土,脾失健运见症——便泻稀溏,五更泄泻。 3、掌握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二)、肾虚水泛证 1、掌握肾虚水泛证的含义 2、掌握肾虚水泛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气化失权,水湿泛溢见症——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部胀满,小便短少。 (2)具有肾阳虚,温煦失职见症。 (3)可见水气凌心犯肺见症——心悸气短,咳喘痰鸣。 3、掌握肾虚水泛证的审证要点 (三)、肾阴虚证 1、掌握肾阴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肾阴亏虚,尖于濡养见症—…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女子月经量少或经闭,健忘,形体消瘦,口咽干燥。 (2)具有阴虚火旺见症一—如骨蒸发热,男子遗精、早泄,或见女子崩漏。月经量多等。 3、掌握肾阴虚证的辨证依据 (四)、肾精不足证 1、掌握肾精不足证的含义 2、掌握肾精不足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肾精不足,生长发育机能衰退见症——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路痿软,动作迟钝;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发睨齿摇,健忘恍惚,精神呆钝,舌淡,脉细弱。 (2)具有生殖机能减退见症———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刁;孕,性机能低下。 3、掌握肾精不足证的审证要点 (五)、肾气不固证 1、掌握肾气不固证的含义 2、掌握肾气不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肾失封藏固摄见症——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禁,或遗尿,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带—F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 (2)具有肾气亏虚见症。 3、掌握肾气不固证的审证要点 (六)、膀胱湿热证 1、掌握膀胱湿热证的含义 2、掌握膀胱湿热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见症——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有砂石,腰部胀痛。 (2)具有湿热征象。 3、掌握膀胱湿热旺的审证要点 小结: 1、通过本节学习,应掌握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阳虚证与肾气不固证在临床表现方面的鉴别。 2、布置课后复习思考题。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肾病临床病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肾病临床病、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脏腑兼证溉说: (一)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 (二)熟悉脏腑兼证的含义。 (三)脏腑兼证不等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
二、脏腑兼病辨证的常见证型: (一)、心肾不交证 1、掌握心肾不交证的含义 2、掌握心肾不交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心火偏亢,扰乱心神见症——心烦少寐,惊悸多梦。(2)具有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见症一—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等。 3、掌握心肾不交证的审证要点 (二)、心肾阳虚证 1、掌握心肾阳虚证的含义 2、掌握心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见症——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紫。 (2)具有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见症——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 3、掌握心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三)、心肺气虚证 1、掌握心肺气虚证的含义 2、掌握心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心气虚,心动失常,血行瘀阻见症——胸闷心悸,唇舌淡紫,或脉结代。 (2)具有肺气虚,宣降失职见症———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3)具有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3、掌握心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四)、心脾气血虚证 1、掌握心脾气血虚证的含义 2、掌握心脾气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心血虚,心神失养见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2)具有脾气虚,运化失职,统血失权见症——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3、掌握心脾气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五)、心肝血虚证 1、掌握心肝血虚证的含义 2、掌握心肝血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见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2)具有肝藏血不足见症——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3、掌握心肝血虚证的审证要点 (六)、脾肺气虚证 1、掌握脾肺气虚证的含义 2、掌握脾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肺气虚,宣降失职见症——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量多。 (2)具有脾气虚,健运失职见症——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肢肿,苔白滑。 3、掌握脾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短气及气虚之象。 (七)、肺肾气虚证 1、掌握肺肾气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肺肾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肺肾降纳无权,气不归元见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 (2)具有肺肾气虚,机能活动衰减见症。 (3)可见肾阳虚衰见症。 3、掌握肺肾气虚证的审证要点 (八)、肺肾阴虚证 1、掌握肺肾阴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肺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2)具有肾阴虚见症——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3)具有阴虚火旺征象。 3、掌握肺肾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九)、肝火犯肺证 1、掌握肝火犯肺证的含义 2、掌握肝火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火犯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 (2)具有肝经实火内炽见症——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掌握肝火犯肺证的审证要点 (十)、肝胃不和证 1、掌握肝胃不和证的含义 2、掌握肝胃不和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见症——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 (2)具有肝气郁滞,疏泄失职见症——胁肋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 3、掌握肝胃不和证的审证要点 (十一)、肝郁脾虚证 1、掌握肝郁脾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见症——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怀抑郁,或急躁易怒,苔白,脉弦。 (2)具肝气犯脾,脾失健运见症——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 3、掌握肝郁脾虚证的审证要点 (十二)、肝肾阴虚证 1、掌握肝肾阴虚证的含义 2、掌握肝肾阴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肝肾阴虚,失于濡养见症——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胁痛,女子月经 量少。 (2)具有阴虚火旺见症。 3、掌握肝肾阴虚证的审证要点 (十三)、脾肾阳虚证 1、掌握脾肾阳虚证的含义因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 2、掌握脾肾阳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1)具有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液内停见症——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冷,或水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 (2)具有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见症。 3、掌握脾肾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应进一步熟悉相似证候的鉴别。如心脾两虚证与心肺气虚证;肺肾阴虚 证与燥邪犯肺证;肝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肝胃不和证与胆郁痰扰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 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胃不和证;肝火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等。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提问、讲解,多媒体图示板书要点,举例说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