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3-05-24 12:26:59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学分:5.5

学时:88学时

适用对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树立关爱生命、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培养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在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建立治病救人、爱岗敬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中医思维学习、研究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理解人体自身、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继承和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治未病、治则的基本概念、特点,准确说出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阐述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和养生与防治原则的基本内容,并描述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为后续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及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本学科的课程特点,最终达到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目的。

2.课程成绩评定

形成性评价(40%)+期考成绩(60%=期评成绩

形成性评价=课后作业10%+实验10%+出勤10%+课堂问答10%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期考成绩相结合方式考核,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后作业、实验、出勤、课堂问答四项,期考以闭卷形式进行。课后作业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实验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通过观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的程度,动手的能力和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出勤与课堂问答根据到课率与发言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

【参考书目】

1.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郑洪新 杨柱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统编五版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六版规划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童瑶.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4)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高级丛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7)王琦.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叶庆莲,蒋筱.中医基础理论析要解难.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9)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1)邓铁涛、吴弥漫.中医基础理论(国医大师临床丛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广西中医药大学课程中心网址http://kczx.gxtcmu.edu.cn

4.智慧树在线教育https://www.zhihuishu.com/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回答和简单病例的分析,从而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悟到中医没有想象中的深奥难懂,提高学生对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通过学习症、证、病,以及初步了解望闻问切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阐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通过举例说明,能准确说出症、证、病的区别与联系。

3)能准确阐述为什么要以辨“证”为核心,来开展论治。

4)能准确说明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清楚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

5)能说出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6能说明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7)能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能力目标:

1)能通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来分析相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人体的影响。

2)能对病、证、症进行区分,并能指出症、证、病之间的联系。

3)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病例分析,学生学会分析“症”及其它相关资料来帮助辨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8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考核重点】

1.整体观念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2.症、证、病的区别与联系。

3.为什么要以辨证为核心进行论治。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分析、解读古代文献,学会挖掘文献中气含义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理解气成为哲学范畴的重大意义。

2)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的观察,理解和掌握气的含义、气的哲学概念及气一元论的内涵,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3)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说出气的基本概念。

2)能准确阐述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3)能正确描述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能力目标:

1)通过古文献阅读,使学生感知古人在气含义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哲学智慧与文化内涵,产生对古代哲学文化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1)气概念的形成

2)气的哲学概念

3)气一元论

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气是物质

2)气是万物的本原

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考核重点】

1.气的哲学概念。

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分析、解读古代文献,学会挖掘文献中阴阳含义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理解阴阳成为哲学范畴的重大意义。

2)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的实践操作,理解和掌握阴阳属性归类的基本原则。并能进一步学以致用,用阴阳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等划分阴阳属性,从而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3)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说出阴阳的基本概念。

2)能正确辨分事物的阴阳属性。

3)能正确描述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内涵。

4)能准确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能正确描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阴阳的哲学思维方法,具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能力。

2)能够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简单分析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现象,理解中医学治则治法的确立。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1)阴阳概念的形成

2)阴阳的基本概念

3)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阴阳的特性(普遍性、关联性、规定性、相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是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中医学应用举例。

2)阴阳对立

阴阳相互对待、相互制约。中医学应用举例。

3)阴阳互根

阴阳互藏、相互蕴含;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中医学应用举例。

4)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中医学应用举例。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的概念与形式。中医学应用举例。

6)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中医学应用举例。

【考核重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分析、解读古代文献,学会挖掘文献中五行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理解五行成为哲学范畴的重大意义。

2)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的实践操作,理解和掌握五行属性归类的基本原则。并能进一步学以致用,用五行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等划分五行属性,从而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3)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说出五行的基本概念。

2)能正确描述五行的特性。

3)能正确辨分事物的五行属性。

4)能准确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5)能正确描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五行的哲学思维方法,具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能力。

2)能够运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单分析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现象,理解中医学治则治法的确立。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1)五行概念的形成

2)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归类方法,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中医学应用举例。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2)五行生克异常

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学应用举例。

五行相乘与相侮: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中医学应用举例。

【考核重点】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立足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2)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2.知识目标:

1)能正确描述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等中医思维方式。

2能从实际案例中提炼出中医原创思维。

3.能力目标:

1)通过讲授,培养学生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等中医的思维方式。

2运用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解释自然规律。

教学时数】0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象思维

第二节  系统思维

第一节  变易思维

考核重点】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讲解藏象学说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脏腑与脏器的区别,加深对整体观念的认同和理解;

2)增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藏象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4)学生能够说出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3.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准确地分辨出任一脏、腑的归类。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考核重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考核重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五脏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学生能够意识到五脏各脏生理功能是中医学的最基本原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中医学各课程和临床治疗的基础;

2)增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五脏的生理功能;

2)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生理特性;

3)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五脏与志、形、窍、液、时的系统联系。

3.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各脏生理功能和五脏系统联系,复述生理功能相关的生理现象和基本病理表现。

【教学时数】理论1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1.

1)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心火宜降。

2)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3)系统联系

藏神,与志、形、窍、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2.

1)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肺喜润恶燥。

2)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系统联系

藏魄,与志、形、窍、液、时的关系。

3.

1)生理特性

脾气宜升;喜燥恶湿。

2)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主统血。

3)系统联系

藏意,与志、形、窍、液、时的关系。

4.

1)生理特性

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

2)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主藏血。

3)系统联系

藏魂,与志、形、窍、液、时的关系。

5.

1)生理特性

肾主蛰藏;肾水宜升;肾恶燥。

2)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之本;主水;主纳气。

3)系统联系

藏志,与志、形、窍、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考核重点】

1.五脏各脏生理功能及其生理意义、临床应用

2.脏、脾脏、肝脏的生理特性

3.五脏(藏)神、形、窍志、液的对应关系

4.“提壶揭”、利小便实大便”等重要命题的生理基础。

【考核重点】

1.五脏各脏生理功能及其生理意义、临床应用

2.脏、脾脏、肝脏的生理特性

3.五脏(藏)神、形、窍志、液的对应关系

4.“提壶揭利小便实大便”等重要命题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六腑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学生能够意识到脏腑分类的意义,理解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对人体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重要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2)增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六腑的生理功能;

2)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六腑的生理特性。

3.能力目标:学生根据各腑每个生理功能的内涵,复述与之相关的生理现象和基本病理表现。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喜润恶燥。

3.小肠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

六腑之三焦;部位三焦(生理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病辨证之纲领)。

考核重点

1.六腑各腑的生理功能。

2.胃及三焦各自的生理特性

考核重点

1.六腑各腑的生理功能。

2.胃及三焦各自的生理特性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学生能够意识到脏腑分类的意义,理解奇恒之腑在脏腑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加强学生对奇恒之腑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脑、髓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能根据天癸的内涵复述肾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奇恒之腑的概念

1.

形态部位:为髓海;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2.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

3.女子胞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附:精室

考核重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癸的概念

考核重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癸的概念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学生能够意识到形神一体观的具体内涵,从而强化脏腑与脏器的联系和区别。

2)增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够说出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能从各脏生理功能、五行配属推理出五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考核重点

1.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与胃的生理联系。

3.“为生痰之源为贮痰之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命题的临床意义。

考核重点

1.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与胃的生理联系。

3.“为生痰之源为贮痰之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命题的临床意义。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复杂的生命现象以及人类生殖繁衍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深刻理解中医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准确阐释精的概念;

2)准确阐释精的代谢;

3)准确阐释精的生理功能。

3.能力目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人体之精的代谢过程,把握精的生理功能,与气血的关系;

2)能够分析生殖机能盛衰等生命现象。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人体之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考核重点】

1.精的概念;

2.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的代谢过程;

3.精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把握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概念的不同;

2)建立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维。

3)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准确阐述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2)准确阐述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

3)准确阐述人体之气的功能及分类。

3.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力,分析气的不足或者运行障碍所致临床表现;

2)对“证”和病机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能够初步分析临床实际问题,使学生提高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及学好中医的自信心。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2.人体之气的生成

1)物质基础

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相关脏腑

肺、脾胃、肾等脏腑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

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其理论渊源;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

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

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考核重点】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把握血液与瘀血的概念,建立中医学生理病理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准确阐述血的基本概念;

2)准确阐述血生成、运行;

3)准确阐述血功能。

3.能力目标:

1)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能正确分析瘀血致病的机理;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生化血液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3.血的运行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

濡养;化神。

【考核重点】

1.血的概念。

2.血的代谢过程。

3.血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津液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树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辨证分析津液的生理与病理现象,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准确阐述津液的基本概念;

2)准确阐述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3.能力目标:

1)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能正确分析痰饮致病的机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与液的概念、区别。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通路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考核重点】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代谢,主要相关脏腑;

3.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心和脑的生理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简述神的概念;

2)简述神的生成;

3)简述神的功能以及分类。

3.能力目标:

1)以唯物的辨证观学习中医学神的概念,避免出现唯心论或者封建迷信思想;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神的概念、功能。

【教学时数】0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3.人体之神的作用

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4.人体之神的分类

五神,情志,思维。

【考核重点】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培养整体思维,以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学习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准确阐述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建立五脏一体、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

2)联系临床实际,分析临床问题,正确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等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考核重点】

1.气与血关系;

2.气与津液关系。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并结合有效病例的讲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经络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并接受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思维方式。

2.知识目标:能准确说出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引导,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的一般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2.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理论体系的建立。

3.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络脉、连属部分。

【考核重点】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并结合有效病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经络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独特理论,激发对经络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讲授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认识并接受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思维方式,进而自觉地按此思维规律进行今后中医课程的学习、研究以及临床诊疗、养生应用

3)通过小组讨论法,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说明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2)能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及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

3.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经络图谱、模型及视频等感性材料的感受、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特点、走向、交接、循行规律及经络的基本功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包括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

考核重点】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并结合有效病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经络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独特理论,激发对经络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讲授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认识并接受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思维方式,进而自觉地按此思维规律进行今后中医课程的学习、研究以及临床诊疗、养生应用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说出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生理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2)能说明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3.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经络图谱、模型及视频等感性材料的感受、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大体循行及生理功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奇经八脉的概念

2.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3.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和基本功能

考核重点】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理解经络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独特理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通过自主探究法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知识目标:能简述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

3.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对经络系统有更完整的认识。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经别的概念及功能

2.别络的概念及功能

3.经筋的概念及功能

4.皮部的概念及功能

【考核重点】无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并结合有效病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经络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独特理论,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积极、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讲授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认识并接受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思维方式,进而自觉地按此思维规律进行今后中医课程的学习、研究以及临床诊疗、养生应用

3)通过小组讨论法,增强竞争意识,养成严谨、勤学、善思的治学态度,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阐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能列举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对经络学说的临床和养生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运行气血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功能平衡。

2.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考核重点】经络的生理功能

 

 

 体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

2)立足体质学说,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3)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准确阐释体质的基本概念和体质的构成要素

2)简述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3)简述体质学说的应用。

3.能力目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体质学说,辨证分析体质类型,建立中医学辨证思维,指导养生与疾病的临床防治;

2)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分析影响体质的因素,培养中医学变易思维。

教学时数】0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2.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1.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体质的形成因素

先天因素(父母禀赋、性别差异)、后天因素(年龄因素、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养生

2.体质与病因

3.体质与病机

4.体质与辨证论治

考核重点】

 

 

 病因

 

概述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复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启发学生概括出中医病因学说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加深对整体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辨证求因的概念。

2)简述历代医家对病因的不同分类方法,阐述“三因学说”。

3.能力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辨证求因”是探求病因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找出疾病的致病因素。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病因的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简况。

2.探求病因主要的方法—辨证求因、问诊求因。

【考核重点】

辨证求因的概念。

第一节  外感病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掌握六气过渡到六淫的抽象概念,再一次重申中医“辨证求因”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知识的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够准确阐述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2)能够准确说出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简述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理解六气和六淫的区别和联系,能准确复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能根据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析病例的发病原因。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风邪、寒邪、湿邪、燥邪、暑邪、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肿疡。

3.风邪、寒邪、湿邪、燥邪、暑邪、热(火)邪的概念。

风邪的概念:从自然界风的特性、过渡到风邪的概念。

寒邪的概念;外寒病中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湿邪的基本概念;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燥邪的基本概念: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温燥与凉燥的区别。

暑邪的基本概念,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只可外感。

火邪的基本概念,火、热、温、暑邪的比较。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注意阐释疫气与六淫的区别。

2.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考核重点】

1.六淫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火(热)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第二节  内伤病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学生能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做出对相关内伤病因的正确判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能够正确说出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3.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展示内伤致病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学生能够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做出正确的病因分析,并给出生活调摄计划。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一、七情内伤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着重讲解七情的常与变。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包括生理、病理两个方面。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伤心、肝、脾;易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之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

1.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2.过逸:久卧伤气。

【考核重点】

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致病的规律。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2)学生能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做出对病因的正确判断,从而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提高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及学好中医的自信心,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2)能够准确说出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3)简述结石的致病概况。

3.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能正确分析痰饮、瘀血致病的机理。

2)能够将痰饮、瘀血理论运用到具体临床病证,从而正确地审证求因,据因施治。

3)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地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痰饮、瘀血、结石的方法措施。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一、病理产物形成病因的机理和主要内容。

二、痰饮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1.痰饮的概念:注意痰与饮、以及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区别。

2.痰饮的形成:通过简单回顾水液的运行、输布和代谢过程,总结出痰饮的形成原因。

3.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于蒙蔽神明。

三、瘀血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病症特点

1.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的区别。

2.瘀血的形成:启发学生概括出瘀血的形成原因。

3.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

四、结石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1.结石的基本概念。

2.结石的形成:与结石形成的有关因素。

3.结石的致病特点。

【考核重点】

1.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第四节  其他病因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简述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3.能力目标: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能正确分析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机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时数】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一、外伤的种类和致病概况。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学。提醒学生注意兽咬伤中狂犬病的发病特点和危害性。

二、各种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及主要的临床表现。

指导学生自学,以图表法比较各种寄生虫临床表现的异同点。

二、医源性致病因素。

1.结合临床情况介绍医过的形成与致病概况

2.结合各种报道介绍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三、先天病因的形成和致病概况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学。注意中西医对先天因素认识的联系和区别。

【考核重点】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发病体验,理解和掌握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后续邪正盛衰病机的学习奠定中医思维基础,巩固中医发病观在分析病因病机中的指导作用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阐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作用。

2)能准确阐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3)能正确阐述发病类型。

4)能简述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3.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复发

【考核重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与作用。

2.发病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讨论,巩固学生的中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通过引用《内经》等经典原文,加深对本节理论知识的认识,培育学生的古文素养与阅读热情,强化中医辨证思维。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阐述邪正盛衰的概念。

2)能准确阐述虚、实病机的概念与特点。

3)能正确阐述虚、实病机的形成因素,及主要临床表现。

4)能准确阐述阴阳失调所包含的六种形式的概念。

5)能正确阐述阴阳失调所包含的六种形式的形成因素,及主要临床表现。

6)能准确阐述精气血津液失常所包含的形式的概念。

7)能正确阐述精气血津液失常及其关系失调所包含的形式的形成因素,及主要临床表现。

3.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运用基本病机知识,从邪正斗争、阴阳气血失调分析实际病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7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3.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4.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考核重点】

1.虚、实的概念,虚证、实证的形成及主要临床表现。

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概念,具体包含的形式及其形成。

3.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概念、形成与主要临床表现。

4.血虚、血寒、血热、血瘀、出血的概念、形成与主要临床表现。

5.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的概念、形成与主要临床表现。

6.津液代谢失常的形成与主要临床表现。

7.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的概念、形成与主要临床表现。

第三节  内生五邪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讲解过程中,通过引用《内经》经典原文,加深对本节理论知识的认识,培育学生的古文素养与阅读热情,强化中医辨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能准确阐述内生五邪的概念,以及与外感六淫的区别。

2)能正确描述内生五邪具体病机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3.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内生五邪知识,分析较为复杂的临床病证。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1.风气内动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1)阳盛化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

【考核重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内生五邪各具体病机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第四节  疾病传变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强化中医辨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

1)能列举疾病传变的形式。

2)能简述疾病传变的因素。

3.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恒动、变易的思维观点认识、分析较为复杂的临床病证。

【教学时数】理论0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

【教学内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2)病性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得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因素

3)体质因素

4)病邪因素

5)诊治因素

【考核重点】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讲解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能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更加深刻且感性的理解中医学思维的来源;结合相关古代医籍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以所学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及养生防病思想的建立和教育,帮助自己、服务他人。通过对养生原则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通过讲解,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正确说出养生的概念与基本原则;能向同伴或者教师简述天年、衰老的概念,及衰老机理。

3.能力目标:运用所学分析生理病理现象,通过学习完成思维的与方法的培养。建立天人相应思想,进行养生实践。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1.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2.养生的基本原则。

【考核重点】

养生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治未病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中医学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呼应中医学原创思维,认识到中医学对历史及社会的贡献,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提高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学生能向同伴或者教师准确阐述治未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3.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医治未病知识传播。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1.未病先防

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3.愈后防复

【考核重点】

治未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  治则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对多种治疗原则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以致用、以身作则,加强人文关怀、服务社会,树立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增强针灸推拿学专业自信心。

2.知识目标:通过讨论、交流,能准确说出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以及三因制宜的概念;准确阐述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能正确说出调和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治则。

3.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应用中医学知识的能力,可根据素材使用中医学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临床分析,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具备分析、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线上

【教学内容】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1.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

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治标与治本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3)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原则;具体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4.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5.调和脏腑

1)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2)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3)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调和脏腑;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理。

6.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2)调气

3)调血

4)调津液

5)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7.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考核重点】

1.治未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8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1

5

4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象思维

系统思维

变易思维

 

 

0(自学)

3.藏象

概述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1

12

2

1

3

4.精气血津液神

津液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

3

1

1

0(自学)

2

5.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

3

2

0(自学)

1

6.体质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体质的分类

体质学说的应用

0(自学)

7.病因

概述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1

5

3

3

0(自学)

8.病机

发病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

疾病传变

2

7

1

0(自学)

9.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

治未病

治则

1

1

4

总计


80

 

撰写人:张萌                               审核人:武丽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