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二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发布时间:2023-05-24 12:08:43 浏览次数: 【字体:


第八章 摄生

8004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8004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

8005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素問·上古天眞論》)

8007  春三月,此謂發陳……夜卧早起……

夏三月,此謂蕃秀……夜卧早起……

秋三月,此謂容平……早卧早起……

冬三月,此謂閉藏……早卧晚起……

8008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8009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第一章 哲学思想

120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1202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1203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1203  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

1204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1207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1210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第二章 藏象

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素問·靈蘭秘典論》)

2102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爲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爲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爲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爲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

2103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素問·五藏別論》)

2104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2104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素問·太陰陽明論》)

2201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爲常也。

(《素問·經脈別論》)

2202  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靈樞·營衛生會》)

2204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2204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2204  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靈樞·營衛生會》)

2205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靈樞·決氣》)

2206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靈樞·決氣》)

2301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靈樞·本神》)

2303  肝藏血,血舍魂,

……脾藏營,營舍意,

……心藏脈,脈舍神,

……肺藏氣,氣舍魄,

……腎藏精,精舍志……

(《靈樞·本神》)

第四章 病因病机

4102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衆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爲名,上下中外,分爲三員

(《靈樞·百病始生》)

4105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4106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4106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4107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爲固也

4107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4108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

4201 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痒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4201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素問·至眞要大論》)

4204 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素問·調經論》)

4205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素問·舉痛論》)

第五章 病证

5101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

5103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5103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5104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爲病溫,後夏至日者爲病暑

(《素問·熱論》)

5201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5202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素問·欬論》)

5301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5303 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爲熱,白爲寒,青黑爲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素問·舉痛論》)

5401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濕氣勝者爲著痹也。

5402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5403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爲痹。

5404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素問·痹論》)

5605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内,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疏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素問·湯液醪醴論》)

第六章 诊法

6201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6201 夫脈者,血之府也

6202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6202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踈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6202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6204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爲保

(《素問·脈要精微論》)

6212 帝曰:氣口何以獨爲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素問·五藏別論》)

6213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爲病人平息以調之爲法。

6213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6213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

第七章 论治

7104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素問·異法方宜論》)

7201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

7202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爲故

7202 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7205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素問·至眞要大論》)

7207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内;其有邪者,漬形以爲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虚宜 引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