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课程一

《生物化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质量标准

发布时间:2022-05-09 11:12:16 浏览次数: 【字体: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学分:6.5

104,理论68学时、实验(见习)36学时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或治疗机制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和网络平台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同时也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对临床医学中药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 知识目标:

1)要求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有机物质及能量在体内的代谢与调节,熟悉生物分子及各种物质代谢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意义,从而能够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

2)明确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不具备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深入了解疾病。

3. 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基于临床案例(包括药物尤其干预代谢途径的药物的作用机理等)和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一方面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多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医学书籍和文献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1. 课程考核目的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考核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使生物化学教学与后续课程自然衔接,与临床实际需要紧密接轨。

2.课程成绩评定

包括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100%,包括期末考核60%、平时考核40%;形成性考核不评定成绩。

3.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

终结性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段考或章节测验;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评分;课后作业,包括课后复习巩固及查阅资料、网络学习获取知识等给与的评价;实验考核(含平时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

形成性考核方式:

考勤;段考或章节测验;课堂提问;网络学时情况;平时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

评价方法:考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后的评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1)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2)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书写内容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来体现学生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教师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教材:周春燕、药立波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ISBN 978-7-117-26624-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月出版。

2. 参考资料:

1)参考书:

唐炳华主编《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ISBN 978-7-5132-3406-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月第4版。

②《生物化学》朱圣庚, 徐长法,王镜岩主编.(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

2)习题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周春燕主编.人卫出版社,20191月。

3)网络学习资源:(只提供一些,更多的可以在网络中找到)

广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心:http://kczx.gxtcmu.edu.cn/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1&courseId=97&ZZWLOOKINGFOR=G

中国大学MOOC《生物化学》课程专区:https://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7%94%9F%E7%89%A9%E5%8C%96%E5%AD%A6#/


绪论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通过结合临床实例,结合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化学中学什么。

2生物化学应该怎么学。

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观察、学习、提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生物化学的定义。

2.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内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3.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静态生物化学阶段、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机能生物化学阶段,及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4. 生物化学在临床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与意义。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将蛋白质结构异常与临床病例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通过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生在获得成功或喜悦的情感体验后,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深入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3)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和网络平台讨论,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医学,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4)运用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对最新科学前沿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2. 知识目标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类、两性解离及等电点;肽键与肽;蛋白质分子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熟悉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主要化学键类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了解生物活性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技术;蛋白质的分类。

3.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理解诸如镰状红细贫血、阿尔兹海默病、疯牛病等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的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

2)通过对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为肽是蛋白质的结构基础肽链中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而氨基酸的改变与蛋白质结构异常并致病的关系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下利用如QQemail、微信、网站等各种信息资讯平台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见习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肽键的形成与特性;肽的结构。

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化学键。

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般性质(紫外吸收特性、等电点、呈色反应),蛋白质的高分子蛋白质(胶体性质、变性与复性)

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离心、透析、沉淀、层析、电泳等技术。

实验/见习内容:

吸量管的使用、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考核重点】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本章内容涉及化学结构,比较抽象难学。通过大量的图表、模型,举例让学生在感悟科学实验和生物分子的优美的同时获得知识,激发了学习动力,增强了他们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

1)掌握核酸的分子组成和一级结构的概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B型)的要点。

2)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各类RNA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3)了解DNA三级结构,基因、基因组,非编码小RNA等。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核酸的基本结构,使学生认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并初步了解核酸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讲课过程的引导提问,学生对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区别和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核酸链的连接方式和表示方式。

2.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DNA二级结构(右手双螺旋)要点,DNA超螺旋,与核小体和染色体的关系,DNA的功能,及与基因和基因的关系。

3. RNA的结构与功能。三种RNAmRNAtRNArRNA)的结构及在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4. 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变性与复性、核酸的分子杂交。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为主

【考核重点】

核酸的分子组成和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核酸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

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引导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结合临床实例,如低温麻醉、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TMP)抑菌机理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进而对生物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2. 知识目标

1)掌握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概念,酶促反应的四大特点,底物浓度、温度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酶的调节;

2)熟悉酶浓度、pH、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酶活性的测定;

3)了解酶促反应机制、核酶的概念、酶的命名与分类,及酶与医学的关系。

3. 能力目标

1)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酶的分子结构、作用特点、影响因素、活性调节方式等,更加深入地认识酶在机体内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基础学科知识及相关生物化学理论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验/见习5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酶的定义、本质,及核酶的定义。

2. 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单纯酶与结合酶,辅酶与辅基,酶的活性中心。

3. 酶促反应特点与机制。酶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四大特点(高度不稳定、高效性、高度特异性、活性可调),酶-底物复合物(ES)与诱导契合学说。

4. 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六大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米氏方程与米氏常数(Km),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双重影响,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性抑制作用。

5. 酶的调节。酶结构的调节(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调节),酶蛋白含量的调节,同工酶。

6. 酶的命名与分类。

7. 酶与医学的关系。

实验/见习内容: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作用

【考核重点】

酶的化学本质、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酶促反应特点,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的调节。


第五章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从分子角度剖析糖在机体内的代谢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对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代谢相关知识的兴趣。

2)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 知识目标

1)掌握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反应过程、终产物、能量的产生、关键酶及意义;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糖异生的概念及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

2)熟悉血糖浓度的调节;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概况;糖尿病的生化机制。

3)了解糖的消化、吸收和糖代谢紊乱。

3. 能力目标

1)通过糖代谢过程的每步化学反应的讲述,进而整合成糖代谢的整条代谢途径,最终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肝、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糖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糖代谢各条途径,及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在深入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理论7学时, 实验/见习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糖的生理功能,及其消化吸收与转运。

2. 糖的无氧分解。五步准备阶段、五步放能阶段、丙酮酸还原阶段。反应条件、终产物与生理意义。

3. 糖的有氧氧化。三大阶段:糖酵解、丙酮酸脱羧、三羧酸循环。反应条件、终产物与生理意义。

4. 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5.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合成与活性葡萄糖,肝糖原分解。生理意义。

6. 糖异生。反应部位、原料、三条迂回路径、生理意义。

7. 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肝脏、肾脏、神经、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8. 糖代谢紊乱。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实验/见习内容:

激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

【考核重点】

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主要过程及生理意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血糖及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将生物氧化有关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相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热爱。

2)通过临床医学中药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能够初步使用所学生化知识理解临床医学,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方式,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结构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为学习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能量生成等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2)需要学生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ATP的生成方式;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ATP的利用与储存;了解确定呼吸链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3.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毒物致病机制的分析和探讨,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应用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生物生物氧化的定义与特点。

2. 体内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其作用。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区别。

3. 胞质中NADH穿梭机制。甘油-3-磷酸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4. 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5. 确定呼吸链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

6.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7. ATP的利用与贮存。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体内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其作用,胞质中NADH穿梭机制,ATP的生成方式。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通过强调脂类代谢与糖代谢的联系,使学生树立物质既运动变化,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初步用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症状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化知识学习与运用的兴趣。

3)让学生体会到生化与本专业的联系,理解基础课知识对专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

2. 知识目标

1)掌握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胆固醇的转化。

2)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血脂的来源与去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合成;高脂血症的概念。

3)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与分布;甘油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代谢;脂类代谢紊乱。

3. 能力目标

1)通过讲述本章内容,进而与糖代谢内容进行联系,从物质代谢之间联系的角度,使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纵向联系,从而获得整体认知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过程,使学生能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或症状。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节食减肥),学会评价和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制作、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实验(见习)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脂类的消化、吸收与分布。

2. 甘油三酯代谢。脂肪动员、甘油的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酮体的生成与利用、甘油三酯的合成。

3. 胆固醇代谢。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基本过程,胆固醇的转化(去路)。

4.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5.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

6. 脂类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

实验/见习内容:

血清甘油三酯、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测定

【考核重点】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其生理意义,胆固醇的转化,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命名、组成及其功能。

第八章   蛋白质消化吸收与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本章课程内容很抽象,难学。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学生在获得成功或喜悦的情感体验后,改变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深入探索生化知识的热情,从而形成科学探索知识的价值观。

2. 知识目标

1)需要学生掌握一般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氨的代谢去路。

2)熟悉体内氨基酸来路和去路、α-酮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生成及作用和肝昏迷(肝性脑昏迷)的机理。

3)了解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相互联系和个别特殊氨基酸的代谢。

3.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

【教学时数】理论5学时,实验(见习)8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营养价值。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和需要量、氮平衡、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腐败作用与肝昏迷的假神经递质学说。

3.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其他),α-酮酸的代谢,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4. 氨的代谢。氨的来源和去路、氨的转运、尿素的合成与肝昏迷的氨中毒学说。

5. 个别氨基酸的特殊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6. 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实验/见习内容:

小鼠氨中毒观察与抢救-1(设计性实验)

小鼠氨中毒观察与抢救-2(设计性实验)

【考核重点】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的代谢,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核苷酸代谢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嘌呤碱和嘧啶碱合成的原料及其分解产物。

2)熟悉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主要阶段及代谢特点,主要抗代谢物的抑制作用。

3)了解核酸的消化吸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3.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本章节内容解释痛风的发病机制,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 核苷酸抗代谢物。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嘌呤碱和嘧啶碱合成的原料及其分解产物。

第十二章 DNA的合成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心法则、DNA生物合成的概念、原核生物DNA复制。

2)熟悉原核生物DNA复制的物质体系(或条件)及复制所需酶的作用;逆转录概念。

3)了解逆转录现象及其意义。

3.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本章节知识进一步了解核酸,使学生学会应用前章节所学核酸基础知识展开运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实验(见习)6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DNA复制的基本特征(重点)

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3. 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重点、难点)

4.真核DNA生物合成过程

5.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实验/见习内容:

全血DNA的提取与鉴定

【考核重点】

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合成体系及过程。

第十三章 DNA损伤和修复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DNA损伤的类型,DNA修复的类型。

2)熟悉造成DNA损伤的原因。

3)了解DNA损伤和修复的意义。

3.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本章节内容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利用理论知识初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DNA损伤的因素:体内因素和体外因素。

2. DNA损伤的类型。

3. DNA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

4. DNA损伤及修复的意义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DNA损伤的原因和类型,DNA修复的类型。

 

第十四章 RNA的合成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转录的概念、转录与复制区别;原核生物RNA转录的模板和酶。

2)熟悉原核生物RNA生物合成过程。

3)了解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真核生物RNA的加工和降解。

3. 能力目标

RNA处于中心法则的中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种不同的RNA决定了功能的不同。学会从结构上面分析组成和功能之间的差异。能和DNA合成进行全方位比较。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和酶(重点)

2.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重点、难点)

3.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

4.真核生物RNA的加工和降解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原核生物RNA合成特点、体系及过程。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合成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

2)熟悉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3)了解肽链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翻译中的干扰与抑制

3. 能力目标

能利用各种不同的RNA做工具,从分子的角度构建蛋白质大分子。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重点)

2.氨基酸与tRNA的连接

3.原核生物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重点、难点)

4.肽链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与抑制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三种RNA的结构和作用:遗传密码的特点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体系及过程。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特点。

2)熟悉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单位及乳糖操纵子调控模式。

3)了解其它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机制

3. 能力目标

能了解机体必须有高效精密调控的机制,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运转。注意分析葡萄糖和乳糖对乳糖操纵子的作用为什么是反的?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特点。

2. 调控序列和调控分子。

3.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4. 操纵子的概念和结构

5. 乳糖操纵子

【考核重点】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和特点,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一些概念:操纵子、调节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

第十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化学信号的种类、特点;胞内转导分子的种类和功能;受体的种类和作用方式。

2)熟悉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3)了解其他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3. 能力目标

1)能够用本章节所学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生命现象。

2)充分认识生物体信息传递高效精密和神奇,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细胞通讯的类型、特点。

2. 分泌性化学信号的种类、特点。

3. 受体的种类和作用方式。

4. 胞内转导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5.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6.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7.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化学信号的种类、特点;胞内转导分子的种类和功能;受体的种类和作用方式;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与功能;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部位、限速酶。

2)熟悉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3)了解血红素合成的主要调控因素和白细胞的代谢。

3. 能力目标

能了解机体必须有高效精密调控的机制,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运转。注意分析葡萄糖和乳糖对乳糖操纵子的作用为什么是反的?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血浆蛋白的种类、性质和功能。

2. 红细胞的糖代谢特征,磷酸戊糖途径和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3. 血红素的合成。

4. 白细胞的代谢特点

【考核重点】

血浆蛋白的种类、性质和功能;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对红细胞的意义。

 

十九     肝的生物化学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特殊作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及生物转化的概念和主要反应类型。

2)熟悉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3)了解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肝脏的排泄功能;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

3. 能力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理解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基本指标。

2)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肝护肝。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肝脏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2.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4. 胆汁酸代谢

5.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6. 肝功能检查及其意义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第二十一章 钙磷及微量元素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无机元素的分类,钙、磷、铁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2)了解其他无机元素的作用。

3. 能力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无机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矿物质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无机元素的分类

2. 钙、磷的代谢

3. 铁的代谢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无机元素的分类,钙、磷、铁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第二十二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理解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的概念。

2)了解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原因。

3. 能力目标

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原癌基因、癌基因的概念。

2. 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

3. 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蛋白。

4. 抑癌基因的概念。

5. 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验/见习内容:本章以理论教学为主。

【考核重点】

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与重组DNA技术

 

【课程目标】

1. 素质目标

1)应用本章节的知识对日常生活或临床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医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知识目标

1)掌握DNA重组的基本概念及技术。

2)熟悉自然界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3)了了解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 能力目标

能更深入的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药学等方面的应用。例如以乙肝疫苗为例来了解基因工程疫苗是如何制备的。

【教学时数】理论3学时。

【教学形式】线下教学

【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

1. 自然界的DNA重组现象。

2. 重组DNA技术的定义。

3. 克隆的概念、载体的特点和种类。

4. 相关的工具酶。

5. 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考核重点】

重组DNA技术流程;载体的特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

 

 

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教学形式

学时分配

1

绪论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2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线下教学

6学时,240分钟

3

实验 吸量管的使用、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实验

5学时,200分钟

4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线下教学

5学时,200分钟

5

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线下教学

6学时,240分钟

6

实验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作用

实验

5学时,200分钟

7

第五章  糖代谢

线下教学

7学时,280分钟

8

实验  激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

实验

6学时,240分钟

9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10

第七章  脂质代谢

线下教学

4学时,160分钟

11

实验  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丙氨酸转氨酶的测定

实验

6学时,240分钟

12

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线下教学

5学时,200分钟

13

实验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1(设计性实验)

实验

4学时,160分钟

14

实验  小鼠氨中毒与抢救-2(设计性实验)

实验

4学时,160分钟

15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16

第十二章  DNA的合成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17

实验  全血DNA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

6学时,240分钟

18

第十三章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线下教学

1学时,40分钟

19

第十四章RNA的合成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20

第十五章蛋白质的合成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21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22

第十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线下教学

4学时,160分钟

23

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24

第二十一章  钙、磷及微量元素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25

第二十二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线下教学

2学时,80分钟

26

第十九章  肝的生物化学

线下教学

4学时,160分钟

27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及重组DNA技术

线下教学

3学时,120分钟

 


分享到:
【打印正文】